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彝山深处的经纬传奇——五街镇火草麻布技艺绽放非遗新光彩


日期:2025年04月18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暮春时节,五街镇浸染着蓬勃生机。近日,云南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调研组一行走进五街镇咪黑们村委会火草纺织非遗工坊,在指尖翻飞的经纬间,揭开彝族火草麻布技艺的神秘面纱,共话这项千年非遗的传承密码与时代新章。

千年火草织就自然诗篇

在五街镇的高山峻岭间,火草与火麻共生共长,编织着彝族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火草麻布技艺以 “采、晒、绩、纺、织” 五道核心工序著称,每一根纤维都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每年7-8月采摘火草茎叶,用水洗净晾干后,趁鲜活撕下火草叶背面的白色绒衣,同时搓捻成线晒干绕成线团储存;麻线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首先要把剥下的麻杆外皮撕捻成细线,然后放在盛有羊油和草木灰水的锅中煮,煮熟后洗净成白麻线后晒干,晒干后的白麻线还要再抹上羊油绕成拳头大小的圆线团,历时月余方得素纱般的经纬。

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应琴指尖翻飞,向调研组展示着厚度仅0.3毫米的“蝉翼麻”:“老辈人说,火草是山神赐的线,麻是大地织的网,我们织的不仅是布,更是祖先与自然的契约。”这种兼具透气性与韧性的织物,曾是彝族服饰的 “软黄金”,如今更成为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 “活化石”。

工坊里的传承新章

走进非遗工坊,木织机的“咔嗒”声与彝绣娘子的歌声交织,现代灯光下,传统纹样与时尚设计碰撞出惊喜——火草麻布制成的马褂、裹被陈列其间,天然肌理与民族美学相得益彰。近年来,五街镇以“非遗+”为笔,在保护中创新,定期举办彝绣培训,与南华七彩彝绣等企业采取订单合作模式销售,“乡愁阿妹”“小彝哥”等本土网红在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带动200余户彝家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彝绣产值90.5万元,从业人员年均增收3700元,让“养在深闺”的技艺走进都市生活。

座谈会上,罗应琴缓缓道来:“我家四代人守着这台织机,现在最年轻的绣娘才23岁,她们用短视频记录织麻过程,单条视频播放量超过30万。” 数字赋能让古老技艺触达更广阔的天地,而调研组带来的政策解读与资源对接,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传统纺织到文创开发,从技艺传承到乡村振兴,火草麻布正成为五街镇的 “文化名片”。

经纬之间的时代答卷

当暮色为工坊镀上金边,木织机上未完成的“火草纹”在余晖中闪烁,仿佛在诉说非遗传承的永恒命题:如何让古老技艺既守住“魂”,又接上“气”?五街镇给出的答案,是将火草的坚韧、麻线的质朴与时代的温度编织在一起——非遗工坊里,既有严格遵循古法的“传习所”,也有配备智能织机的“创新实验室”;传承人既教授“挑经显纬”的老手艺,也鼓励绣娘们用手机记录纹样、设计时尚款式。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彝族文化的根脉。”五街镇相关分管领导吴汶璘表示,未来将规划建设“火草文化体验园”,让更多人在亲手采摘、绩麻、纺织中,感受“一草一麻皆故事”的非遗魅力。

从高原雪水滋养的火草,到彝家女儿指尖的经纬,五街镇的火草麻布技艺,既是时光沉淀的文化瑰宝,更是一曲与时代共振的传承之歌。当年轻的干部们带着对非遗的感动离开工坊,暮色中的织机仍在轻吟——这穿越千年的“咔嗒”声,正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的非遗传奇。

上一条:五街镇:人人担起国安责,家家安享灯火明
下一条:沙桥镇:森林防火不松懈,筑牢安全“防火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