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穿过最后一道道山隘,阳光突然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漫山遍野的绿意渐渐褪去,赭红色的土地在车轮下绵延,远处层叠的峰峦托着云絮,近处错落的民居升起炊烟—这是2023年盛夏,我与红土坡初遇的模样。攥着行李箱把手的掌心沁出薄汗,却听见胸腔里蓬勃的心跳,“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热土,是未来我要奋斗两年的地方。”
“小李同志,谢谢你,也欢迎你来到红土坡。全镇10行政村106个自然村都在等你认识呢!”报到首日,镇党委副书记热情洋溢的话语,驱散了我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在这里,我经历了无数个“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了解登记贫困户信息,第一次挨家挨户敲开门用方言宣传政策,第一次在火塘边听老乡讲增收计划……。办公室的前辈手把手教我读透惠民政策,村支书带着我翻山越岭访农户,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成长课,让我褪去了书生气,练就了“铁脚板”。

2024年春节前的“新春护万家”大走访,成为我志愿生涯的重要转折。在红土坡镇最远的村委会起岔夸村,独居的马永福老人让我红了眼眶—70岁的他,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但仍然每天坚持去山上找草药拿到镇上卖了换钱维持生活。当走访小组将春节慰问金塞到马爷爷手中时,他除了满怀感激,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关心和照顾,这怎么好意思呢!”。临走时,马爷爷执意要送一程,拄着拐杖硬是送到了路口。“党的政策好,你们放心,我身子骨还硬朗,谢谢你们能来看我。”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教会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回镇的路上,车里格外安静,看着窗外星星点点的灯火,心中豁然开朗,“新春护万家”不只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份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终于懂得基层工作,不是表格上的数字堆砌,而是把党的温度传递到每一双起茧的手心。
两年光阴在键盘声与泥土香中流转,让我从青涩学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基层工作者。两年来。我们实施了大旭宇自然能提水项目,让342户1250人摆脱用水的困境;完成3000余户农户污水管网改造,污水横流成为过去式,村庄重焕生机;建成镇里首个农产品加工厂,推广工业辣椒种植,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他们的笑脸成了最美的风景……
每当夕阳西下,站在镇政府的小楼上眺望远处的群山,都会想起那句话,“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我深深懂得,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基层工作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西部计划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扎根的韧劲,更是托举他人的力量。

又到马缨花漫山遍野的时节,我的服务期即将届满。在这里,我收获了比学历更珍贵的“基层文凭”,让我读懂了中国乡村的坚韧与希望,见证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正如我们志愿者常说的,“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