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部门目录 >> 南华县统计局
索  引  号:nhxtjj-/2023-0215003 公开范围:公开 发布机关:南华县统计局 著录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当前制约南华居民消费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生效日期:

当前制约南华居民消费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工作部署及省州县党委、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稳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显效发力,我县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根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调查数据反馈结果,南华县2022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70元,同比增长3.6%,绝对值排名全州第3位,增幅排名全州第4位。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01元,同比增3.3%,绝对值排名全州第3位,增幅排名全州第5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39元,同比增长8.4%,绝对值排名全州第2位,增幅排名全州第5位。

一、2022年南华县居民收支概况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76元,比上年(42716元)增长1660元,增长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64元,比上年(14047元)增长1017元,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主导:

1.工薪收入的快速增长起到主导作用2022年工薪收入仍是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工薪收入增长主要是受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转好、员工工资发放到位,以及目前越来越多的非公人员从事社会兼职等其他劳动获得收入等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2.居民收入构成呈现新变化,低收入群体收入得到保障近年以来,我县居民收入构成呈现新的变化,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有所缩小。随着全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政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城市更多的居民保障对象得到及时救助。这些社会保障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居民的生活困难。

(二)消费需求质量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更追求质量,消费结构不断得到升级。居民消费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食品开支加大2022年以来,全县城市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稳中有涨,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居民食品消费更注重营养,消费档次不断更新,鲜活及绿色食品受到欢迎,食品消费更加合理化、营养化。

2.时尚、高档型衣着消费成为居民消费主流目前,居民对衣着鞋帽等消费品的要求更加追求时尚和高档,居民衣着消费观念逐渐向“买好”“买精”但“不买多”转变。

3.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医疗支出明显增长强身健体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后,为适应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化生活,居民越来越意识到医疗保健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对强身健体方面的需求。

4.交通和通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和通讯事业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开支呈逐年大幅上升的局面。2022年这一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私家车进入居民家庭早已成为城市消费时尚。

5.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明显。随着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更多的接受社会的各种服务,居民用于服务上的支出大幅增加。

二、当前制约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县整体居民消费仍存在消费多样性不足、消费结构升级缓慢的状况,有效需求不足仍制约着社会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低收入家庭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近几年,高收入者仍是新的消费热点的主要推动者,中低收入者消费不足,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大,居民收入呈现阶梯状态。一方面,由于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基本建设”早已完成,如:购房、购车及购买商业保险等,在新兴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家庭消费品基本达到饱和;另一方面,而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消费群体则正在进行家庭“基本建设”,受购买力脆弱的制约,达不到相应的消费能力,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使全市整体消费形成一个低档过剩,高档供给不足的断层结构。

(二)收支预期变化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直接影响到当前的消费行为。近年来,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加之有些企业效益欠佳,经营调整中的员工离职等情况仍然存在。与此同时,由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项改革政策陆续出台,居民消费预期持续上升,收支预期的这种变化,促使居民尽量压缩即期开支,谨慎消费,导致消费倾向不断下降。

(三)新兴消费产品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娱乐、养老、托育、健康等服务消费不断涌现,而目前的市场供给尚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家庭需要的新兴消费品市场尚未形成。相反,供给市场中存在供求平衡、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不断上升,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的供给结构尚未形成,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

(四)传统消费心理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受传统消费心理、消费习俗、消费观念影响,部分人群过分强调节俭,消费倾向偏低,在新增收入中消费的比重不大,特别是目前面对教育、医疗、就业及住房等消费压力,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多多半仍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吃、穿上,深层次的消费短期内难有新的起色,新的消费增长点难于培育。传统消费观念使人们习惯于保守性消费,不愿意预期消费,偏重于远期消费,轻视近期消费。传统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映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预期作用的强度,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向导作用。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社会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目前,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仍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措施之一。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保护合法收入,加大对高收入者依法征税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三是切实保证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加。四是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整顿不合理收入。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为低收入群体增收提供条件。当前低收入者不易摆脱困境的原因是缺少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即使就业了,由于能力有限也无法取得较多的收入。建议:努力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培育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社会上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就业途径,创造灵活多样的就业模式,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使闲置劳动力通过各种类型的劳动就业提高收入。二是使低收入者提高适应现有和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应对低收入者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能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业务的扩大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积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水平。目前应从多方面入手增加居民收入,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再大范围推开消费体制改革,以免出现“挤出效应”。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服务领域,要发挥县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文化优势,采取现代化营销手段,利用直播卖货、社交网络和数字化媒体等,打造系列化、特色化、标志性消费品牌,并加快相关知识、技能和专业人才培训,培养造就更多“网红”“直播带货”优秀主播和客服人员不断提高居民在服务领域的消费水平,从而达到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质量的目的。

(四)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热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衣、食”消费已不是当前居民消费的热点,必须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今后应把“行、游”作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以汽车、旅游等产业作为培育对象,提倡居民进行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等休闲型精神消费,通过热点扩散,营造市场繁荣,加速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要为消费者营造舒适宽松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保障。一是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买车者停车难、行车难等问题。目前一个车位或车库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相当于一部中低档车的价格,消费者感觉买得起车停不起车;进一步落实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减少汽车使用中的手续和环节,降低汽车进入居民家庭的门槛。二是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扩大县域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加快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完善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近郊游、自助游等旅游产业,同时为居民的旅游消费提供可靠保障,从而引发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三是要积极引导居民树立现代消费理念。在舆论宣传上要积极引导公众与时俱进,逐步转变以往轻消费、轻投资、重储蓄的传统理财观,逐步建立信用消费制度,开展消费信贷,提倡“超前消费”,培养居民的小康型现代消费理念。四是要优化消费环境。要进一步规范城乡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维护城乡居民消费权益,最大限度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