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有成委员:
您在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抓好精准脱贫工作的提案》的提案,交由县扶贫办研究办理,现将涉及我办职能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您的提案所提:一是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实行项目扶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二是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典型宣传,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三是加强教育扶贫。提案提得很好,结合了当前全县脱贫攻坚的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典型农业县,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6%,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缓慢,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较深,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通过四年的集中攻坚,我县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历史性改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显著进步。今年2月,在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检查中,我县“漏评率”“错退率”均为0,群众认可度达95.68%;在云南省2018年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县综合评价为“好”,位列88个贫困县(市、区)中第六位,位列楚雄州7个贫困县中第一位,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攻坚成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仍有部分贫困户不思进取,争当贫困户,整天晒着太阳坐等小康,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精锐尽出,多措并举,攻城拔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抓实产业就业,提升脱贫保障能力
2019年以来,全县持续把培强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因村因户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举措。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累计安排产业扶贫资金6298.5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989.33万元,沪滇协作资金1312万元,小额信贷资金997.26万元),已发放小额到户贷款954.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比达36.96%。二是进一步完善扶贫连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全县共有37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全县6705户贫困群众以土地林地流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就业务工、资产收益等方式增收,实现扶贫项目到户、贫困户至少培育1个以上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至少有一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贫困户100%加入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成楚雄悦丰白芨产业扶贫基地、五街“小彝哥”电商扶贫示范点等一大批产业扶贫示范典型和扶贫果园、扶贫菜园、扶贫养殖小区,带动广大贫困户持续增收。三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继续实施好到户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发展烟草、马铃薯、萝卜、魔芋、中药材、蔬菜、柑桔、茶叶、生猪、肉牛、肉羊为重点的特色种养殖业,使全县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户均有1至2项稳定收入的产业支撑。加快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2亿,占地面积580余亩的正邦集团南华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项目配套建设的3个生猪养殖示范小区,采取“公司+合作社(生猪代养点)+贫困户(农户)”模式,通过生猪代养、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和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目前,三个示范小区已完成投资2840万元,建成投产标准化猪舍11幢,已投放养殖仔猪11000头。四是强化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抓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月至7月,累计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类培训19709人;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政策,共组织符合转移就业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58人,兑现交通补助资金45.29万元,在全县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优先公开聘用生态、天保护林员799名。五是深入开展互联网+产业扶贫。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把农户分散的“小生产”连接成“大基地”,形成规模效应,教会群众能买会卖,帮农民实现“山货”变“商品”,让农民群众手中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1月至7月,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106.39万元,增长24.4%。六是加快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持续推进光伏扶贫建设项目,在一街乡王湛庄村委会投资48万元试点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座,实现收益31992元,带动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666元。计划投资3946.25万元,规划建设的103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惠及全县10个乡镇70个贫困村1391户5564名贫困人口,将于近期投标建设,预计将于年底并网发电发挥效益。
二、抓实宣传引导,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把宣传引导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立体化开展教育宣传引导工作,全方位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深入基层抓宣讲。县委主动担责,成立宣讲团到10个乡镇及县级部门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全县各级通过以党员会、群众会、报告会等形式,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823场次,听讲群众达4万余人次,通过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看到脱贫攻坚为百姓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群众的感恩思进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二是强化宣传抓引导。充分利用南华电视台、南华手机报、《南华宣传》等县级各类媒体扎实开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宣传,编辑印制《南华脱贫攻坚纪实》画册,摄制脱贫攻坚纪实片、建成脱贫攻坚主题馆,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300余块,喷涂永久性标语6000余条、张贴悬挂标语10000余条,在全县上下营造浓厚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氛围。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1月至7月,共在国家、省、州各类主流媒体刊登稿件484篇,中央电视台7套、9套播出专题片2部,《人民网》用稿21篇、新华网用稿17篇、《云南日报》用稿18篇、《楚雄日报》用稿213篇,全方位、多角度对全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三是优化服务抓提升。加快推进“爱心超市”等“十小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群众困难问题“大排查、快解决”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制度机制作用,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三、抓实教育扶贫,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等政策,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结对帮扶全覆盖。2015年以来,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76亿元,惠及全县学生389925人次,其中: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24063人次,补助资金4663.25万元。抓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过程均衡,2018—2019学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98%,辍学率为0.0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9.82%,辍学率为0.0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5%,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残疾儿童均实现100%就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全县所有中小学10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考核指标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019年1月至7月,发放各类津补贴共计3249.5万元45267人次。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持续提高控辍保学质量,教育扶贫效益进一步凸显。
再次感谢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希望您在以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南华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9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