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9年3月19日-2019年3月25日(5个工作日),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传真):0878-7213613
通讯地址:南华分局环评股
邮编:675200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评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南华正邦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 |
楚雄州南华县雨露乡后甸村委会耐桥村后山 |
南华正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
重庆市江津区成硕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云南省是农业大省,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养殖、种植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适合种养、加工的理想地区。2018年9月正邦集团有限公司已与楚雄州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内容包括技术研发中心、饲料加工、种养循环农业生态园、生猪屠宰精深加工及农药化工等。正邦集团有限公司在楚雄州成立独立法人公司“南华正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2亿元建设南华正邦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南华正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南华正邦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位于楚雄州南华县雨露乡后甸村委会耐桥村后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1°17'59.78"、北纬25° 6'52.21",建设内容:项目总占地580.062亩,总建筑面积47382.57m2,项目建设完成后形成年存栏公猪200头、母猪12000头,年供断奶仔猪能力300000头。本项目总投资42000万元,环保投资估算为722.9万元,占总投资的1.72%。 |
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为猪舍恶臭、粉尘、锅炉废气; 2、废水: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 3、固废:项目产生的固废猪粪、沼渣、病死猪、废弃包装袋、生活垃圾、医疗垃圾。 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废气:(1)加强绿化。 (2)提高猪采食量的消化率,减少干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排出量,既减少肠道臭气的产生,也减少粪便排除后臭气的产生,从源头减少恶臭。猪舍、堆粪场、病死猪微生物降解间易产生恶臭。为此,在猪粪处理运行操作中必须加强管理,猪粪要日产日清,减少猪粪在猪舍堆量,在猪舍旁敷设排污暗沟,减少恶臭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在猪舍、堆粪场及猪舍周围喷洒高效安全的生物除臭剂(降解菌155+)。 (4)项目有机肥生产车间破碎、筛分工序设置集气罩,加工粉尘经集气罩收集后进入布袋除尘器,净化效率99%,净化处理后无组织排放。除尘器收集到的粉尘定期清理后作为发酵原料返回工艺。 (5)本项目沼气锅炉污染物排放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新建锅炉燃气锅炉标准,通过高8m的烟囱从厂房顶外排。 2、废水:(1)项目区的废水实行雨污分流。 (2)项目清粪工艺为干清粪工艺特点,采用“沉砂集水池+固液分离+厌氧塘+A/O组合塘+农业综合利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废水处理后全部用于项目种植区及周边租种耕地浇灌。 (3)从养殖场输送废水至田间,配备5辆10m3封闭罐车输送,避免沟渠输送造成的二次污染。 (4)环评建议建设方建一容积为400m3的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场内自有草地绿化。 (5)食堂废水经隔油池隔油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进行预处理,然后与猪舍废水一起经过处理后以浇灌的方式的方式施用于项目区周边耕地。 (6)本项目2t锅炉定期排污属清洁废水,直接排入废水收集池做农灌用水回用。 3、固废:(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自行运至雨露乡生活垃圾指定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处理。 (2)采用干清粪工艺,每天定时清理猪舍中猪的排泄物、食物残渣,日产日清。 (3)医疗废弃物不乱丢,统一收集于专有容器中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4)分娩物同病死猪一起经蒸汽杀毒、灭菌后进微生物分解间进行静态发酵分解处理,之后与粪便一同进入有机肥生产车间堆肥发酵后用于有机肥生产。 (5)各类固废的处置均按《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要求进行,可有效防止固体废弃物随意排入环境。 公众参与情况: 建设单位共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105份,实际收回102份,其中个人调查问卷87份,团体调查问卷15份。通过建设单位对周边群众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单位及村民100%同意本项目的建设,同时要求建设项目应重点关注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受调查人员、单位及团体表示建设单位应加强废水、废气及固废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周边水环境、大气环境。对于公众参与调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本环评报告予以采纳。项目运行后,建设单位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废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到100%,废气达标排放,噪声采取隔声、减震措施,以减小项目建设对公众生活及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与当地居民的联系沟通,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项目的建设、“三废”的治理效果,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