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  引  号:nhx-/2023-1027028 公文目录:专项规划 发文机关:南华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南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华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8日

南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华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南华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存在的问题

2.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面临的发展机遇

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2.国家、省、州发展战略机遇

3.需求促进发展的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目标引领,问题导向

2.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3.示范创新,彰显特色

4.政府主导,共治共享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环境功能区划及保护目标

1.区划目的

2.区划原则

3.区划方法

4.区划结果

5.各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要求及保护目标.

第三章 环境保护方案

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方案

1.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

2.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

3.工业污水污染控制

4.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控制

5.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

6.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7.推进城镇节水降损

第二节 大气环境保护方案

1.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控

2.机动车污染防治

3.扬尘污染防治

4.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5.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第三节 声环境保护方案

1.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2.开展乡村地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

3.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4.加大生活噪声污染治理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方案

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2.生活垃圾处置

3.危险废物处置

第五节 土壤污染防治方案

第四章 生态建设方案

第一节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2.森林资源

3.水资源

4.能源

第二节 自然生态的恢复与保护

1.水土保持

2.重点生态斑点保护

第三节 循环经济建设

1.低碳发展

2.清洁生产

3.节能减排

第五章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方案

第一节 生态文明管理建设

1.培养生态文明观

2.全民参与生态文明管理

3.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加大执法力度

第三节 环境体系

1.环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2.环境应急体系建设

3.环境信息体系建设

第四节 环境监管

第五节 环境宣传教育

1.大力宣传环境权益和公众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2.汇集现代智慧,挖掘民族生态文化价值,推动生态文化产业永续发展

3.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

第六节 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1.加强统计监测

2.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章 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第一节  重点工程

第二节  经费概算

第三节    效益分析

1.环境效益

2.社会效益

3.经济效益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完善法规体系

2.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高效协作推进生态环境工作

3.着力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县级层面统筹、协调指挥处置机制

4.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职责,实施目标绩效考核

2.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优化环境管理

3.强化评估考核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

1.建立高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2.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渠道

3.强化资金管理

第四节 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体系

1.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2.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

附图:1.南华县区位图

2.南华县行政区划图

3.南华县水系图

4.南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5.南华县水环境功能区划团

6.南华县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

7.南华县生态功能区划图

 

前 言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在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云南省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定位背景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是南华县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华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环境优先”战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县建设卓有成效,南华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南华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瑰丽的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开发最早且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也曾称为镇南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南华县,取“西南美丽的地方”之意。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东南亚的咽喉要塞,素有“九府通衢”之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进一步巩固小康社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35年)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充分评估与总结“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前提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围绕“楚雄要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深入分析南华县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重点建设任务、重点工程项目及保障措施,旨在指导和引领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南华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统筹协调,狠抓环保督察整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推进生态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持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

2019年末,县域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基本达到相应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类别要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全县空气质量好于或处于2级标准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9.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低于55分贝,城市区域功能噪声达到相应功能标准,交通干线噪声低于60分贝,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了“十三五”环境规划目标。

第二节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存在的问题

(1)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老厂河水库等集中式水源地水质总氮项目年度平均值0.91mg/L,已逼近Ⅲ类标准限值1mg/L,个别监测数据出现劣于Ⅲ类标准情况。南华县龙川江小天城断面2019年水质符合Ⅳ类标准,达到Ⅳ类水功能区划要求,水质状况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建城区及施工场地细颗粒物(PM2.5)管控不到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不到位和臭氧防治有差距。

(2)在环境执法方面。在现场执法检查、新建项目的督查上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对环境违法案件后督查力度不够,造成个别违法企业整改不到位。环境监察执法力量薄弱,空编严重,部分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加强,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在部门联动、协调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衔接。

(3)在环境整治方面。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来源复杂,难度较大,特别是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及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个别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仍然不足,部门联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网格化体系末端建设存在短板、网格责任末端落实不到位问题。县城生活源方面,个别餐饮娱乐企业,紧靠居民区,群众投诉时有发生。从工作能力上看,生态环境队伍薄弱,尤其是乡镇无专门机构和专职编制及人员,环境执法大队监管任务与人员力量不匹配,环境监管做到全覆盖难度大,生态环境干部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4)污染治理和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依然艰巨。随着环境治理措施深入推进,越来越要啃硬骨头,一些问题解决的难度在加大。特别是龙川江水环境达标综合整治工作任务重、推进缓慢,各级环保督察涉及南华县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整改难度大,重点项目南华县化工厂历史遗留砷渣处置工程项目资金缺口大等。

(5)历史欠账大环境基础薄弱。南华县突出表现在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配套不齐全,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置能力有限;农村“两污”处置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成后利用率不高、运维不到位。

2.面临的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目前,南华县城镇污水管网和雨污分流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乡镇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相对滞后,部分已建成的乡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短缺,与预期的运营管理目标有一定差距,与完成艰巨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任务不相适应。此外,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仍有待提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同时,随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各种刚性需求不断攀升,政府性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收入增长与支出需求差距不断扩大,保民生、促发展任务繁重,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加,生态环保长效机制有待完善。2019年,南华县开展监测的毛板桥水库、龙川江小天城断面水质均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类别,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对能源及资源需求不断攀升,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上升,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加。此外,由于环境执法监管点多面广,县级环保部门环境监管能力有限,环境监管虽已形成一定合力,但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还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尚存在一些短板,部分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资源环境约束逐渐趋紧带来挑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随着国家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长江流域沿线地区环境保护压力将进一步增强。南华县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十四五”时期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指标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妥善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将是南华县“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三节 面临的发展机遇

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纲领。云南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朝着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目标迈进的决策部署,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努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全力打造美丽南华,全面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带来新的机遇。此外,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将在昆明召开,南华县依托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优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2.国家、省、州发展战略机遇

围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战略枢纽,随着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县县通高速等战略实施,大理、楚雄、攀枝花经济带建设,昆楚大复线高速公路通车,为南华县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奠定基础。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建设最美丽省份,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金沙江流域发展的部署,关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6条措施的意见,为南华县打好以野生菌、核桃、生态美食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品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需求促进发展的机遇

消费升级、市场需求转型升级,大众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渴求,南华县野生菌、核桃等名优特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需求旺盛,给南华县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市场机遇。此外,南华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产融合发展具备基础,科技进村,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机制逐步完善,及楚雄州着力实施一极枢纽、三高地、三区的“1133”战略,为南华县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战略引领,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节点,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布局、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凸显绿色发展,用绿色发展的成果提升整体发展的质量,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要求体现在规划的方方面面。要体现科技创新,继续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为科学决策、环境管理、精准治污提供支撑,同时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带动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科学合理,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措施和重大治理工程,做到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环保规划是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根本保证。

“十四五”规划目标设置方面,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管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等生态环保制度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最终在“十四五”结束时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目标引领,问题导向

围绕美丽中国、中国最美省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节点,谋划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布局、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措施和重大治理工程,做到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2.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凸显绿色发展,用绿色发展的成果提升整体发展的质量,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要求体现在规划思路中。要体现科技创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景观。

3.示范创新,彰显特色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创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环境质量,传承优秀生态文化,构建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探索和实施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4.政府主导,共治共享

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绿色产业不断得到发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不断完善,生态空间得到严格管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表1 南华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任务层

指标层

指标2019年现状值

指标2025年目标值

序号

指标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9.7%

>99.7%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50%

>90%

4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无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

>95%

5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生态

安全

6

林草覆盖率

65.86%

>70%

7

物种丰富度

--

稳定提高

8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不减少

9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

稳定提高

10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未建立

建立

11

生态空间面积比例

--

不减少

污染防治

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4

城镇污水处理率

--

>85%

1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

>80%

1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

--

>80%

17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

100%

100%

18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75%

制度

创新

19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20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21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

未建立

建立

22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未建立

建立

23

环境信息公开率

100%

100%

24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

--

>95%

第四节 环境功能区划及保护目标

1.区划目的

生态功能区划是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明确界定,通过对南华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及趋势的系统分析,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南华县未来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对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提出各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与保护重点,有利于各环境功能分区实现分类管理,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全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优化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

2.区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是不可恢复或替代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组分,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保护敏感、易产生生态退化的区域;维持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通过构建合理的生态格局、维持自然地理过程等措施来实现维护区域生态和过程的目的。

(2)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发生学原则。研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

(4)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需要从更大流域、区域尺度进行考虑。

(5)相似性原则。区划单元内部必须具有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生态功能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

(6)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7)与其它相关规划相衔接原则。在对已有环境功能、水功能、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区划成果应与南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区划)进行有机衔接,既要落实相关规划的保护要求,又要对开发类规划形成约束,并与周围相邻市、县区及托管街道环境功能区划做好协调。

3.区划方法

以区域生态环境调查为基础,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区域分异规律。以此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最后对各生态功能区命名和概述。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以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为目标,根据自然环境特点、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具体如下:

(1)以生态环境调查为基础,统计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趋势,明确区域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特征的地域分布规律。

(2)利用GIS为技术平台,对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信息进行数字化和组合发掘,形成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数据库。主要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行政区划、河流水系、道路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基础地理数据。

(3)收集整理相关统计和调查报告。结合《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楚雄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南华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等,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生态环境、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

4.区划结果

(1)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云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10-2020年),龙山水库、老厂河水库、兴隆坝水库为南华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目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龙川江、礼舍江为饮用二级,农业用水、渔业用水,水质目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南华县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南华县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

水源地名称

所在水系

水环境功能

供水状况

水体功能

备注

老厂河水库

龙川江

饮用二级、农业用水

常年

主要饮用水源

兴隆坝水库

龙川江

饮用一级、农业用水

常年

主要饮用水源

龙山水库

龙川江

饮用一级、农业用水

常年

主要饮用水源

其他乡镇饮用水源

红河水系及金沙江水系

饮用二级、农业用水

常年

饮用水源

 

表3 南华县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

水系

干流

控制区

水功能

功能区划

金沙江水系

龙川江

源头—毛板桥水库入口

饮用二级,农业用水

III

岔河

工业、农业、渔业用水

III

马龙河

农业用水、一般渔业用水

III

水库

农业用水

III

红河

水系

礼舍江

源头—出境

农业、渔业用水

III

兔街河

农业、渔业用水

III

水库

农业用水

III

(2)空气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县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功能区划,整个南华县划分一类、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水源区、自然保护区等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区,县城区、乡镇驻地、广大郊区农村以及工业区等其他区域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区。大气功能区划见表4。

 

表4 南华县大气功能区划一览表

类别

名称

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老厂河水库水源保护区

龙山水库水源保护区

兴隆坝水库水源保护区

其他区域

城镇、乡镇驻地、农村及工业区等

(3)声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云南省声环境功能区划分(2019-2029)技术指南》,并结合《南华县声环境功能区划(2019-2029)》结果,将南华县共划分4类噪声功能区,其中1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医院、学校、行政办公区;2类区为城镇建设区、商业中心区;3类区为工业区;4类区为交通干线两侧。声环境功能区划见表5。

 

表5 南华县声环境功能区划

区域

声环境功能区划类别

功能区名称

区划范围

县中心区域

1类

居住、医院、学校、行政办公区

居民住宅、医院、学校、政府行政办公区

2类

商业中心区

商业街道、临街面100米范围活动区

3类

工业区

城东片区一东部工业片区、老高坝工业、老红山东部工业片区

4a类

交通主干道

交通主干道100米范围内

农村

1类

农村、自然保护区

自然村落、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

乡镇集镇

2类

集镇区

各乡镇集镇区

(4)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南华县生态建设规划》,南华县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包括12个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分区系统见表6。

 

表6 生态功能区分区系统

一级区

二级区

面积(km2

Ⅰ东部中山丘陵生态区

I-1南华城镇建设与生态工业发展区

142.48

I-2龙川坝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280.19

I-3金沙江分水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31.38

I-4龙川江上游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功能区

63.32

I-5马龙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38.52

Ⅱ西部中高山山谷生态区

II-1一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180.48

II-2龙潭山生态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156.23

II-3礼舍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02.56

II-4马街生态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128.19

II-5哀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50.48

I-6马龙河流域生态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446.34

I-7马龙河河谷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178.46

5.各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及保护目标

(1)东部中山丘陵生态区。该区域位于南华县东、北部地区,是南华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南华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心,范围涉及到龙川镇、沙桥镇、雨露乡、五街镇,面积1380.63平方公里,占南华县总面积的58.93 %。本区包括文笔、雨露、沙桥及徐营4个坝子,地形包括坝区、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间有小型河谷盆地。

区内以中山、丘陵坝区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260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少。区内主要植被为云南松和华山松林,局部地区有一定面积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该区域是龙川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要注重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

龙川镇是南华县城所在地,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生态城镇及生态农林业发展功能重要,但因坝区地面积较小,周边山地植被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且具有破坏后不易恢复的特点,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本区应以河谷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尽量避免不合理开发对自然植被的扰动。利用河谷平坦地形,合理发展生态农业。注意工业、农业发展对河谷生态的不利影响,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

本区主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生态农业发展功能、生态城镇建设及生态工业发展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以及生态林业发展功能,应在保护现有森林生态和水源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镇。本区多为丘陵坝区,要充分注意山地区农业发展的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此外,要尽量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

(2)西部中高山山谷生态区。该区域指县域内南华县南部地区,包括一街乡、罗武庄乡、红土坡镇、五顶山乡、马街镇、兔街镇,面积962.32平方公里,占南华县总面积的41.07 %。

本区以中高山地貌为主,海拔在1500-2800米,气候以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因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和,但雨量较少,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类型为暖性针叶林,如云南松林,局部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包括棕壤、黄棕壤、红壤和紫色土。由于区内山多地少,坝区面积较小,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农作以坡旱地为主,生态产品提供功能以山区生态农、林为主。本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是南华县主要的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同时一街等乡镇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功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本区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为主。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指定标准,改变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要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发展。南华县生态功能区划方案见表7。

 

7南华县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一级区

二级区

生态环境特征

面积(km2

社会经济特征

发展方向

生态调控策略

I东部中山丘陵生态区

I-1南华城镇建设与生态工业发展区

该区域位于南华县东北部,以丘陵坝区为主,海拔1000- 1500 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现存植被包括暖温性针阔叶林,以云南松为主

142.48

行政区划涉及龙川镇及沙桥镇,是南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鼓励发展河谷生态农业及特色工业,利用特色农产品等发展基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优先发展绿色农产品与建材业等,推行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恢复

I-2龙川坝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位于龙川、沙桥、雨露坝之间,以河坝为主要地形地貌,海拔在1000-2000m,水热条件较好,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干热性灌丛为主

280.19

行政区涉及龙川镇、沙桥镇及雨露乡,以河谷盆地为主,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

鼓励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利用特色农产品等发展基础,优先发展绿色农产品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I-3金沙江分水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位于南华北部,属中高山地貌,海拔在1800-2500m,植被以暖性温性、针阔林为主。

131.38

行政区划涉及龙川镇北部地区。土地利用以有林地、为主

以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主,加大水源区管理。

坚持退耕还林,严防水土流失,加强水源区的监管,防治生态环境破坏

I-4龙川江上游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属中山区,海拔在2000-2600m之间,热量丰足,日照多,植被以暖性针阔叶林为主

63.32

行政区划涉及沙桥镇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以有林地地为主

发展以公益林兼具商品林为主的生态林业

加强森林植被的管护,保护、恢复和抚育河谷地区周边的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I-5百龙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位于南华北部龙川江上游,处于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带,土壤以红壤、黄棕壤为主,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

138.52

行政区划涉及沙桥镇,是楚大通道的入口

规划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减少森林资源砍伐量,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已有植被和生态公益林,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保护好该区域的自然景观资源

II西部中高山山谷生态区

II-1一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南华县中部,中高山为主,海拔在1800-2500 m,植被较少,土地开垦面积大

180.48

行政区划主要包括一街乡,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是南华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规划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减少森林资源砍伐量,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已有植被和生态公益林,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切实保护好该区域的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II-2龙潭山生态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南华县南部,以河谷盆地为中心,海拔在1800-2500m,植被以亚热带针阔林为主,以云南松和华山松林为主

263.61

行政区划主要包括罗武庄乡、红土坡镇,土地利用以耕地地为主,是南华县生态农业发展区,社会经济欠发达

加强以公益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建设

实行封山育林,加强山地植被的管护、恢复和抚育,控制水土流失

II-3礼舍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本区以礼舍江河谷地貌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植被主要以暖性针叶林、阔叶林为主

156.23

位于五顶山乡、马街镇、红土坡镇及罗武庄乡交界处,土地利用以公益林为主,社会经济欠发达

发展以国家级公益林为主的生态林业,禁止森林资源不合理砍伐等

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提高水源涵养林质量防治河谷地区水土流失

II-4马街生态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南华县南部,为中山区,平均海拔在1800-2500m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现存植被包括暖温性针阔叶林

163.81

行政区划主要包括马街镇和五顶山乡,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

发展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的生态林业,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加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管护,防治河谷地带水土流失

II-5哀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区涉及位于南华县南部,系哀牢山山系,海拔2000-2800m,立体气候明显,植被覆盖率较高

250.48

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兔街镇,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人口分布较少,农业经济欠发达。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生境质量,禁止保护区核心区的人为干预,在试验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提高森林质量

第三章 环境保护方案

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方案

1.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

(1)优化空间布局

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烟草、煤炭、啤酒等项目环境风险。

(2)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

加快推进南华县“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坚决遏制流域各类无序开发活动,严格限制与流域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2020年底前,完成县、乡镇两级河湖名录划界工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全面清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各类违法违规活动。

(3)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

完成水域岸线现状调查,对非法挤占的制定限期退出计划。强化自然岸线保护,加强沿流域冶金化工等产业布局优化与管控。

(4)强化流城污染防治,稳定提升水环境质量

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计划》,实施好《南华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按照《南华县小天城断面水体达标工作方案》和《龙川江污染防治整改工作方案》要求,继续推进龙川江小天城断面水体达标工作,强化排查问题整改,按时按质完成整改任务,实施建成毛板桥周边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和南华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等建设,确保龙川江沿岸无污水直排、达标排放。认真抓好南华县礼舍江流域重点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实施,落实《南华县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依法排查、清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对礼舍江流域南华段全长62.3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河道修复,对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对全长24.3公里的兔街河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河道修复,对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龙川江南华县段干流长52km,规划治理河道长34.31km(西起沙桥小古山,东至龙川镇牛凤龙);龙川白衣河吕合煤矿段改线工程:对白衣河吕合煤矿段进行改线4.6公里;徐营河治理项目:规划治理河道长5.6km。对马龙河发源地五街境内至楚雄地长21.65km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5)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推进地下水、矿泉水取水许可管理,加强地下水取水机井的清理,强化执法检查和综合整治。2020年底前,全面关闭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完成对报废的矿井、钻井、取水井实施封井回填。

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确定地下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制定治理方案。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再生水灌溉区(包括渗井渗坑)、工业园区的地下水环境监管。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进行防渗处理;加油站地下油罐应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并防止回注过程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定期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安全评估。到2025年,地下水质量水质基表保持稳定。

推进实施南华县化工厂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修建排洪渠2条,回填封堵2号矿洞;新建一套含砷废水处理系统及2座渗透反应墙;新建临时废水处理配套水泵及管网;新建6道地上渗透反应墙。对矿涌裂隙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监控2年。

2.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

(1)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对未划定或划定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水源,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按法定程序予以划定或调整。2020年底前,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及水源保护区划定和审批工作。

设立保护区边界标志。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在一级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及隔离设施的管理维护。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标志设立。

加强水源保护区交通穿越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乡级及以下道路和景观步行道应做好与饮用水水体的隔离防护,避免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县级及以上公路、道路、桥梁等应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和危险化学品的运输管理,全程开展视频监控,跨越或与水体并行的路桥两侧建设防撞栏、路面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等事故应急防护工程设施。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船只,应配备防止污染物散落、溢流、渗漏设备。

(2)深入推进水源地风险隐患整治,全面排查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

在现有水源地专项排查整治的基础上,全面排查县级、“千吨万人”及乡镇饮用水水源,摸清水源底数,查清保护区范围内环境违法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按照“一源一策”原则,制定环境违法问题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3)强化水源地风险防控

建设完善水源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能力,构建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测网络;加强乡镇供水工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满足饮水工程的常规水质监测需求县级和“千吨万人”的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一次,乡集镇饮用水水源一年监测一次,跟踪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加强安全研判,加强备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和监控,保证应急供水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不断提高水源预警监控能力。

3.工业污水污染控制

(1)实施工业污染全面防控

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重点企业全面建立企业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开展重点排污企业信息公开,强制性的将清洁生产审核作为环保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落实总量控制要求,采用污染物排放总量倒逼机制,使污染控制从末端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将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备、环保设施延伸,建立工业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稳定的达标排放。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从长远着眼,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结合城区改造,解决局部地方建筑密度大、道路不通畅、人居、商业等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结合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加强道路、管网和绿化的统筹规划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为载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加强对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生产或者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清洁生产的强制审核及其指导,促进污染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工艺和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着力抓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和市场潜力较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与培育;利用高新技术、适用先进技术加强对重污染行业、重污染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培育、扶持若干个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积极性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节约资源能源的循环式发展路子。

(4)加强工业节水管理,限制高耗水项目准入

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完善用水计量体系、提高水循环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定期开展重点企业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根据省州出台的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名录,严格执行工业行业用水定额,逐步降低单位工业产品水耗。建立用水超定额产能淘汰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准入。对采用列入淘汰目录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项目,不予批准取水许可。

建立大气恶臭防治工作机制,新建县城建成区、工业园区及大气重污染区的大气恶臭检测系统,对恶臭大气进行科学快速检测,并进行有效治理。

4.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控制

加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老城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建设,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按照《南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0年)》,实施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对存在管网堵塞、管道破损、支管接入不规范的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启动县城区城市公厕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对县城区未达到二类公厕标准的城市公厕进行提标改造,加快一类公厕建设力度,加大智慧城市公厕建设步伐。

5.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

根据各乡镇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集聚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处理。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优先整治礼舍江流域、龙川江流域、兔街河流域、马龙河周边重点区域。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积极运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推广生态处理工艺。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2021-2025年,在全县10个乡镇128个村(社区)960个村庄新建日处理能力为50m³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960座,水生物氧化塘960个,新建污水收集管网865km,新建排水检查井1920座、沉泥井1550座。

6.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1)控制农业面源和养殖业的污染

制定并组织实施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优化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明确区域发展重点,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以综合利用优先为原则,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集中发展、种养结合。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生物肥料、低毒无毒农药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农膜污染;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生物农药,开发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用化学品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质流失,完成基本农田化肥与农药过量施用控制规划。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工作,积极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优先开展“菜篮子”基地、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开展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

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对秸秆资源化工作的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利用秸秆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沼气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开辟科学利用秸秆途径。

7.推进城镇节水降损

加大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落实新、改、扩建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推进节水型单位、小区、企业、学校等节水载体建设,将节水工作系统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争取海绵城市建设,率先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

严格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将核定用水量作为取水许可审批依据。执行高耗水服务业水资源费征收上限标准,抑制高耗水行业过度用水需求。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普及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民用建筑集中热水系统要采取水循环措施,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在新建小区中鼓励居民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宾馆、饭店、医院等用水量较大的公共建筑推广采用淋浴器的限流装置。实行节水型公共机构评价制度,到2022年全县县级机关及50%的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建成2所节水型学校。建成一批“制度完备、宣传到位、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的节水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带动全县各类公共机构加强节水管理和技术改造。完成5个节水型居民小区、5个节水型学校建设。

第二节 大气环境保护方案

1.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控

大力调整城镇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淘汰、改造中小燃煤锅炉,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燃气普及率。严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加强对食品加工、冶炼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扩大烟尘控制区面积,主要污染物年均值满足国家二级标准。加快县城区和周边区域的绿化和植被保护,加强对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的环境管理,切实改善城镇环境空气质量。

分期分批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工业炉窑,积极发展低能耗、轻污染或无污染的炉窑,工业炉窑应优先考虑使用电、气体燃料等清洁能源。落实大气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重点整治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和不达标的主要排放企业。对现有的排污大户督促实施消减计划,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全面监控管理,加强大气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进一步完善规划环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源头预防作用。开展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对园区所有企业新建烟气脱硫脱硝、低NOX燃烧器改造、电除尘设施改造,烟气在线监控体系建设。开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污染控制,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综合效应。

加强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制定油烟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并实施有效监管。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必须使用管道煤气、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已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要限期完成清洁能源使用改造。未安装油烟治理设施的饮食业油烟排放单位必须安装油烟治理设施。

2.机动车污染防治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天然气汽车,新增和报废更新出租车、城乡公交车、城建公共服务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要逐步采购天然气、双燃料等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按期供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柴油,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

3.扬尘污染防治

完善工程建设工地扬尘管理措施,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管理,进出施工工地要进行清洗,运输过程采取密闭措施,并按照指定路线运输。加大城区内洒水等防风抑尘作业力度,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封闭存储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

4.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加大化工及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产品制造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力度,淘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高的产品生产和使用,严控生产过程中逃逸性有机气体的排放。建立工业企业有机溶剂使用量申报与核查制度,纳入重点管理企业名录的企业使用溶剂必须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强化典型行业有机废气污染治理示范项目建设。

严格管理干洗行业的干洗溶剂使用,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溶剂,提高干洗业所用溶剂冷凝回收率。逐步实施产品卷标制度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管理,禁止使用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高的非环保型建筑涂料。制定鼓励市民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的宣传教育计划,倡导消费低挥发性有机物产品。

5.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根据省州制定的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达峰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各领域各层级的贯彻落实。结合各级工作指导,加强达峰目标工作推进,确保实现达峰目标。

第三节 声环境保护方案

1.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严格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明确改善噪声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严格项目环境噪声“三同时”验收管理。禁止在医疗区、文教科研区、机关办公区、居民住宅区等声环境敏感区域内新建、扩建产生噪声的工业企业,从事石材加工、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产生噪声污染的经营活动。严格控制工业噪声源,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音、吸声、消声的措施进行治理,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的影响。对现有企业中噪声超标的,限期进行整改,噪声影响严重又不能整改达标的限期关停或搬迁。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环评要明确噪声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

2.开展乡村地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

严格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严格建设审批,执行建筑噪声施工许可证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他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现场执法监管,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加大对施工噪声超标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建筑噪声控制纳入环评和排污申报内容。建筑工程项目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意见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污染。建筑开工前修建隔声墙,采用低噪声新技术和施工机械,采用吸声、隔声等降噪技术减弱声源强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建成区内禁止夜间进行石材加工、机械打桩、搅拌或震捣混凝土、挖掘推土、锯木等噪声作业。

3.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落实《关于发布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10〕7号),合理规划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系统密度,以保证声环境敏感区与道路间有足够的消声距离。改善路况,加大对道路的修护,降低轮胎与道路摩擦产生的噪声。环境噪声超标路段设置声屏障。加强公路交通干线、铁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在城市噪声敏感区域增加限速、禁鸣标牌。加强对敏感区域交通噪声的监测和管理;采取分流措施,控制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量,减少交通噪声污染。

4.加大生活噪声污染治理

联合住建、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进行污染防治,重点对不按规定时间进行施工作业和违反娱乐时间限制的企业进行查处。禁止在居民小区、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建筑物内和居民住宅及学校、医院、机关周围开办KTV等产生噪声和振动污染的娱乐场所。对现有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实施综合整治,重点整治扰民投诉突出的KTV厅、迪吧等娱乐场所。加强与公安、住建等部门协作,建立环保“12369”、公安“110”、城建“12319”、市民服务热线“12345”等举报热线的噪声污染投诉信息共享机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接到投诉后及时转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处理,有效减少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方案

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按照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产品等目录,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快冶炼等行业工艺提升改造,加大延伸重点行业产业链,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和精深加工,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严格执行年度计划,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新、改、扩建重点行业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减量置换”或“等量替换”。新、改、扩建有关项目需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减量化和安全化处置措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开展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含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根据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和“清废行动”等专项行动发现问题,“一点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限期完成整治工作。2020年底,全面完成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

建立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建立企事业单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分解落实重金属减排目标任务,将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减排目标和管理要求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建立工作台账,确保所有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信息录入全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按照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产品等目录,加大延伸重点行业产业链,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和精深加工,严格执行年度计划,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推进低品位矿、尾矿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废旧塑料等综合利用水平。推广新型回收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固体废物的规范化收集利用。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

加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调查南华县内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分析固体废物产生量,调查、评估重点工业行业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情况,科学评估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根据固体废物处置能力调查评估结果,合理规划布局,重点保障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处置设施用地,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纳入污染防治基础保障设施,统筹建设。严禁将医疗废物与其他危险废物混装、混存、混处。

2.生活垃圾处置

对县城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在小区、街道、农贸市场、车站等公共区域科学合理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房、垃圾站等),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按照《南华县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17-2030)》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加强城镇保洁工作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制度,设立村庄保洁公益岗位,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组收集、村(镇)转运、镇(片区)处理”“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多种模式,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处理。每个村组配备1个垃圾收储设施,每个乡镇配备必要的垃圾收运车辆和转运站。不具备外运条件的农村生活垃圾,结合实际制定垃圾分类处理办法,通过卫生填埋、堆肥或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垃圾焚烧设施等就近还田或就地处理。在龙川镇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培育垃圾处理产业链和静脉产业。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

3.危险废物处置

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堆场场所环境监管,有效防范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安全分类存放和处置,防治辐射安全事故。提升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废物收运系统,确保乡村医疗废物安全处置。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与收集转移量平衡。

调查县域范围内汽车、电子维修危废、废旧电池、工业危废等危险性废物的数量及转移处置方式,完善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清单,推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机制,从源头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制度,逐步完善符合县级监管模式的备案管理和转移联单制度。加强新建项目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鼓励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加强对企业自行处理处置设施的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积极探索危险废物区域化收集管理试点,研究流通领域危险废物的管理模式。加快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促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实现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安全转移处置。加强含油、含重金属和含有毒有机物等典型工业污泥处置,积极探索污泥处置的副产物利用途径。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机制,规范实验室危险废物等非工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

第五节 土壤污染防治方案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和重金属污染物减排,实施《南华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南华县化工厂历史遗留砷渣处置工程项目扫尾验收工作,做好后期植被恢复等工作。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医疗废物处置,加强对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监管。实施南华县铅厂村历史遗留砷渣污染源消除工程(二期),对原1号废渣点的剩余15.06万吨废渣进行稳定化/固化处理;对咪丁么山渣点6132吨废渣进行清运及稳定化/固化处理;对稳定化/固化处理达标后的18.49万吨废渣进行填埋。

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环境质量状况。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着力做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2025年前,全面完成南华县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炭开采洗选、啤酒行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调查,评价其环境风险情况。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按不同用途明确管理措施,严控增量,管好存量。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全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加强农用地保护与安全利用。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建立耕地分类管理清单,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等工作。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控减农药、少耕免耕、轮作间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区域,要开展土壤污染有关因子的监测分析,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

防范建设用地新增环境污染。严格环境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污染。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县人民政府要与本行政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措施责任。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结合“云南省土壤污染重点治理区”划定成果,以受污染的耕地为重点,根据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区域。到2025年,完成省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指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5%,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第四章生态建设方案

第一节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落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发展低能耗绿色建筑;制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措施。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土地规划管理、引导节约利用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土壤综合治理,在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农产品区、重点工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区等典型地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研究,根据国家“土十条”相关要求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通过严格环境准入和严格环境监管执法,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和防范重点行业新增土壤污染。建立突发土壤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2.森林资源

围绕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以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和“绿色南华县”为目标,深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森林南华县”建设。

加强天然林保护,有效管护国家和地方公益林及国有林,继续实施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增加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加大公益林管护力度,认真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快推进依法治林。

3.水资源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健全节约集约用水使用制度。制定《南华县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制定水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全面推行需水管理。配合楚雄州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全县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各乡镇涉水管理职能,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制定《南华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南华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污染防治。继续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兴隆坝水库、龙山水库、老厂河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各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采取经济、技术、工程和必要行政手段,强化水源监管,保护和改善水质,保证水质达Ⅲ类标准以上。

4.能源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重要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倒逼机制”作用,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要求。强化节能的地位,促进节能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同时应坚持以节能考核为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推动节能工作不放松。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分解落实到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健全节能奖励机制,对节能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耗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鼓励推广利用电、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提高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同时抓好能源需求管理。

第二节 自然生态的恢复与保护

1.水土保持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方针,以礼舍江流域、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为重点,进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和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巩固提高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成果。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实施预防保护,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强化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批工作。

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贫困地区利用银行贷款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以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拟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的保护等。

2.重点生态斑点保护

加快开展南华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和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南华县生态安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管理措施,保护南华县重要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循环经济建设

全面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快培育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加快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污染集中处理,提高产业关联度,建设污染控制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南华县工业园区的生态改造,打造高效园区、特色园区、活力园区和绿色园区。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循环利用,加快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化建设项目。推动矿产资源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色冶炼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形成低消耗、低排放、效益高的工业循环经济框架。

1.低碳发展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开展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互动式教育,利用互联网宣传绿色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引导抵制和谴责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推广绿色产品,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产品;完善居民水、电、气、垃圾处理等收费体系;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倡导绿色消费。

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加快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衔接,提高生活垃圾回收率;制定垃圾强制分类和减量化相关制度,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在外卖、快递领域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效遏制“垃圾围城”问题。在公共交通、城镇公共事业车辆(垃圾运输、洒水等)等领域,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充电桩设施建设,探索电池回收利用;构建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之间、城市和郊区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适度鼓励共享汽车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引导共享出行有序发展,鼓励汽车租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拓展已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范围,基本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

2.清洁生产

严格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炭开采洗选、玻璃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由试点到铺开,加大力度推广ISO 14000环境管理认证,确保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100%完成审核,同时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绩效审计,评估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取得的效益及清洁生产水平。

3.节能减排

发挥节能与污染物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减排单位管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公共机构和商业重点领域节能和提高能效。

加强工业节能增效。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健全节能倒逼转型升级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企业项目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节能管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单位能耗下降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措施,强化节能监察(监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落实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能耗严重超标、不达标排放和违法偷排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强化建筑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加快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动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低层新建住宅建筑在具备安装条件下,积极采用太阳能或热泵热水系统。对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和热泵集中供热水系统改造。研究制定适合南华县建筑特征的热泵技术规范和标准。开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优先实施城镇绿色照明。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开展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

加快农业生产节能。淘汰和更新高耗能的落后农业机械及机具,加快推广新型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建设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促进深耕、深松、种植、植保、深施化肥等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发展,引进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种植等机械,大幅降低单位种植面积生产过程能源消耗。

推进公共机构和商业节能。积极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能耗定额、能源审计等节能管理制度,开展节约水、电、气、油、办公用品“五节”活动。加快公共机构照明、空调、燃气灶具和老旧电梯改造,完善公务用车改革,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中的比例。 建立并完善商业、旅游业、餐饮等行业能源管理制度,加快用能设施节能改造。在宾馆、饭店、商厦、写字楼、超市等场所推广高效照明灯具,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积极开展绿色餐饮业、绿色景区、绿色旅行社、绿色旅游商店和绿色旅游娱乐场所五项绿色创建活动。

第五章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方案

第一节 生态文明管理建设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培养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九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2.全民参与生态文明管理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构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公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南华县中小学教育体系,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基础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机关培训计划,强化党政干部对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起到践行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开展企业负责人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树立企业生态文化。

保护和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当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蕴藏的朴素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保护、宣扬和传承优秀民族生态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多样性。

3.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和民众参与的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积极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性传承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登记、申报和认定,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政府补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旅游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多样化的融资模式。推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建设,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

第二节 加大执法力度

从严执法,全面管控,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降低环境事故风险。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行政执法监察,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加大对未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违规建设项目、未验收项目的清理和处罚力度,认真做好新建项目的“三同时”监察,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加强排污许可证的动态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水耗能耗、风险防控等进行全面管控。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继续加大龙川江、礼舍江为重点的专项环境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工业园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和采矿、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行业的监管。从严开展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尾矿库专项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饮用水环境风险排查等专项执法检查。完善执法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执法监督能力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着力构建“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智能化”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计划执法检查制度和有效的层级监督机制。规范流域、区域、行业限批和督查制度。完善跨行政区域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在敏感地区、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实施环境联合监督检查,对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案件实施联合调查,以跨界河流为示范,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信息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加强对水、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规范环境监管执法行为,坚持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环境监察、森林公安、水政等基层执法队伍,提高人员和装备配置和资金支持,不定期组织执法监察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执法队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执行能力。

第三节 环境体系

1.环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强化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从综合规划、环境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层次,理清各级规划定位、类型、范围,进一步明确综合规划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总体”与“支撑”、“上位”与“下位”之间的关系。推进完善多规合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合一,以更好协调其它规划的有效实施,形成一个规划、一张蓝图。推动环境总体规划制度建设。

2.环境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县级环境应急队伍,达到应急工作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实现环境应急预警、响应、处置标准化和程序化,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健全与环境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损失的赔偿机制;加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和科技投入。完善环境应急装备、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装备和移动执法装备,完成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建设工作。加强重点企业环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对全县重点污染源企业应急预案实行备案管理。

3.环境信息体系建设

环境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全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体系。

加强管理机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业务科研、财政规划、协调监督“三种能力”。做好环境信息资源规划。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务业务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效率。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加强环境信息基础网络系统建设,加快系统应用开发。建立和完善环保系统信息发布与交换平台及环境数据中心,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水平。提高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继续加大环境信息服务力度,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在线办事功能,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环境信息服务,开展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推进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环境信息化培训工作,在环保系统普及信息化技术和意识,探索建立信息化知识考评和持证上岗制度。

第四节 环境监管

环境管理的基础能力,包括环境信息、环境科技、环境统计、环境宣传、基础调查等与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温室气体、臭氧、可吸入颗粒物、重金属、土壤和生态监测等需要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保监管压力巨大,管理的企业点多、面广、要求高,目前存在股室设置不足,人员偏少的情况,随着近年来环境监管的逐步规范,如生态文明创建、核与辐射监管等一些过去阶段性开展的工作,已经转变为经常性工作,业务量需专门股室承担。

建立环保协调机制,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和针对性、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协调联动的应急机制,使监测能力与当地污染问题相适应,实现共建共享而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第五节环境宣传教育

1.大力宣传环境权益和公众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推进公众对环保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保护公示、听证、专家咨询、联席会议和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和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组织,提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水平。在现有的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的基础上,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涉及民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要实行公示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加环境保护的深度,建立从政府到民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监督体系;增加环境保护的广度,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志愿者,发动政府各部门,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建立志愿环保监督员工作制度。环保志愿者经培训后聘请为机动车环保义务监督员和工业企业污染控制义务监督员,借助公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对污染控制的管理能力。

2.汇集现代智慧,挖掘民族生态文化价值,推动生态文化产业永续发展

积极开发体现南华县自然山水、民族和生态资源特色和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的图书、音像、舞台艺术、影视剧等文化产品,打造独特的南华县形象。抓住彝族文化产业建设的契机,以深入挖掘整理地方特色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自然生态的历史文化内涵,促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

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宣传体系。依托“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中华环保世纪行”、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全民行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和载体,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现代生态文明价值观。

明确政府部门生态文明宣传的职责分工,制定年度宣传计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加强资源环境现状、生态安全和生态红线意识宣传,普及生态保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鼓励和倡导公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消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制作展示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片、歌舞、电影电视等民族生态文化作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和集体典范,报道先进典型。充分利用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的新媒体或自媒体,创新生态文化宣传的形式和方法。鼓励和支持学校、民族文化团体和环境公益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开展公众生态文明的宣传。兼顾城市与农村,继续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引导更多的企业、学校、社区广泛参与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成为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者和示范者。充分利用“特色品牌民族节庆文化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宣扬民族生态文化。

第六节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1.加强统计监测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与现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的衔接,明确指标监测统计的责任单位、方法、时限和发布要求。加强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水土流失、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监测和统计数据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为科学决策和依法执法提供支持;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对企业自行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测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污染物减排和总量控制;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监测,逐步形成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参照云南省级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应领域的监测统计和综合评价。

2.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督促企业加强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执行《南华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和《南华县辐射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提升联动响应效能。

第六章 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第一节 重点工程

为落实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围绕五大体系,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项目。对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本规划共有31个项目,总投资45.3231亿元,主要建设期为2021-2025年。项目建设按照“不断筹备、不断启动、不断建设、不断更新”的原则逐步实施,政府重点支持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控、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和能力制度建设等类别的建设项目,重点鼓励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项目,重点引导采用高新技术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

重点工程项目资金主要采用政府投资和企业筹资、招商引资和贷款等方式筹措。政府投资项目主要为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控、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和能力制度建设等类别的项目;对于市场竞争性的项目,以企业筹资、招商引资、贷款为主,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推动项目的建设。同时应设立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示范引导性工作。

第二节 经费概算

根据上述所列重点建设工程规划,为实现南华县“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规划31个重点支撑项目,总投资预算近45.3231亿元。各类工程具体投资额度见附表8。

附表8南华县“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项目表

项目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建设地点

完成时限

(年)

总投资(万元)

责任部门

资金来源

备注

水污染防治

1

南华县化工厂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

修建排洪渠2条,回填封堵2号矿洞;新建一套含砷废水处理系统及2座渗透反应墙;新建临时废水处理配套水泵及管网;新建6道地上渗透反应墙。对矿涌裂隙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监控2年。

南华县

2021-2021

3718

环境南华分局、雨露乡政府

政府投资

2

南华县龙川镇龙川江沿岸重点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新建污水收集管网63.5km、新建检查井1265座、户用清扫井1224座、户用格栅井815座、户用化粪池681座;新建村庄集中式处理设施25座、生态填料土地处理系统15座。

南华县

2021-2025

3007

环境南华分局、龙川镇政府

政府投资

3

南华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老厂河水库、兴隆坝水库、龙山水库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污水收集管6765m、户用清扫井347座、检查井55座、宣传牌20块、1m3/d户用一体化设施274座、建设库尾湿地180亩、湿地隔离围栏8950m、建设水库监控设备1套、生态缓冲带33亩。

南华县

2021-2025

1893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4

南华县雨露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1.6km,新建警示界桩10棵、警示标志牌5块,新建库尾湿地50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16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雨露乡政府

政府投资

5

南华县五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1.9km,新建警示界桩11棵、警示标志牌6块,新建库尾湿地51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65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五街镇政府

政府投资

6

南华县一街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1.8km,新建警示界桩9棵、警示标志牌5块,新建库尾湿地49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96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一街乡政府

政府投资

7

南华县红土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1.5km,新建警示界桩10棵、警示标志牌5块,新建库尾湿地40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35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红土坡镇政府

政府投资

8

南华县罗武庄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1.4km,新建警示界桩12棵、警示标志牌4块,新建库尾湿地45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27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罗武庄乡政府

政府投资

9

南华县五顶山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1.8km,新建警示界桩9棵、警示标志牌4块,新建库尾湿地4600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15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五顶山乡政府

政府投资

10

南华县兔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2.2km,新建警示界桩12棵、警示标志牌6块,新建库尾湿地53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62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兔街镇政府

政府投资

11

南华县马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

新建高1.6米的刺铁丝围栏隔离设施2.6km,新建警示界桩10棵、警示标志牌6块,新建库尾湿地5200平方米。开展水质调查监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南华县

2022-2025

890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马街镇政府

政府投资

12

南华县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工程

在全县10个乡镇128个村(社区)960村庄新建日处理能力为50m³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960座,水生物氧化塘960个,新建污水收集管网865km,新建排水检查井1920座、沉泥井1550座。

南华县

2021-2025

58616

环境南华分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13

南华县礼舍江流域环境整治工程

对礼舍江流域南华段全长62.3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河道修复,对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206km、新建检查井24035座、户用清扫井23256座、户用格栅井15485座、户用化粪池12939座;新建村庄集中式处理设施475座、生态填料土地处理系统285座。

南华县

2022-2025

115185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14

南华县兔街河流域环境整治工程

对全长24.3公里的兔街河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河道修复,对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新建污水收集管网95.25km、新建检查井1897座、户用清扫井2448座、户用格栅井1630座、户用化粪池1362座;新建村庄集中式处理设施50座、生态填料土地处理系统25座。

南华县

2021-2025

11360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兔街镇政府

政府投资

15

南华县龙川江流域南华段河道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龙川江南华县段干流长52km,规划治理河道长34.31km(西起沙桥小古山,东至龙川镇牛凤龙);龙川白衣河吕合煤矿段改线工程:对白衣河吕合煤矿段进行改线4.6公里;徐营河治理项目:规划治理河道长5.6km。

南华县

2021-2025

61285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16

南华县马龙河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对马龙河发源地五街境内至楚雄地长21.65km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南华县

2021-2025

26258

环境南华分局、县水务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17

南华县一街乡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建设项目

计划在一街乡12个村委会及一街河开展污水综合治理。

南华县

2021-2025

8962

环境南华分局、一街乡政府

政府投资

18

罗武庄集中水源地保护

罗武庄乡集镇和村组集中供水水源进行排查,划定保护区域,建设保护设施。

南华县

2021-2025

9000

环境南华分局、南华县水务局、一街乡政府

政府投资

19

环境面源防治综合整治项目

宣传相关知识,推广低碳生活、循环经济、有机肥使用。

南华县

2021-2025

890

环境南华分局、南华县农业农村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20

推广绿色生活项目

创建绿色学校、绿色村庄、友好企业、绿色宾馆等。

南华县

2021-2025

800

环境南华分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21

红土坡镇农村污水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全镇村组污水处理,实现雨污分流。

南华县

2020-2025

12350

环境南华分局、红土坡镇政府

政府投资

22

礼舍江流域重点村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

在礼舍江流域的65个村庄进行农村污水治理。

南华县

2021-2023

21000

环境南华分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

23

兔街镇水源地保护项目

大沙坝、马鞍山脚两个水源地保护项目及附属设施建设。

南华县

2021-2023

5000

环境南华分局、兔街镇政府

政府投资

大气污染防治

24

南华县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对全县内660余家餐饮业(包含餐馆、烧烤店、政企事业单位食堂、酒店餐馆及早点店等)的油烟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标排放,减少废气油烟对大气的污染。

南华县

2021-2025

6500

环境南华分局、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住建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企业自筹

25

南华县城建成区及工业园区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改造项目

逐步淘汰县城建成区及工业园区燃煤锅炉,并推行清洁能源生产。

南华县

2021-2025

2863

环境南华分局、县工信局

政府投资+企业自筹

26

南华县大气恶臭检测与治理项目

建立大气恶臭防治工作机制,新建县城建成区、工业园区及大气重污染区的大气恶臭检测系统5座,对恶臭大气进行科学快速检测,并进行有效治理。

南华县

2021-2025

8325

环境南华分局、县工信局

政府投资+企业自筹

土壤污染防治

27

南华县工业园区大气污染治理及企业烟气脱硫、脱硝、高效除尘综合整治工程

开展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对园区所有企业新建烟气脱硫脱硝、低NOX燃烧器改造、电除尘设施改造,烟气在线监控体系建设。

南华县

2021-2025

23653

环境南华分局、县工信局

政府投资+企业自筹

主要污染物减排

28

南华县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开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污染控制,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综合效应。

南华县

2021-2025

4760

环境南华分局、县工信局、涉及乡镇政府

政府投资+企业自筹

29

龙川江流域镇景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新建污水收集沟渠或管网10.5km、环保厕所1128座,节水设施设备1128个;新建村庄垃圾集中式处理设施55座;新建镇景片区生态水湿地18500平方米;新建配套镇景片区乡村旅游项目中的环保新能源设施设备5套;种植绿化保水经济林5.2万株;修建鸭子坝下游生态环保河道治理5公里。

南华县

2021-2025

41500

环境南华分局、龙川镇政府

政府投资

生态保护与修复

30

南华县环境监测能力及监管平台建设项目

完善监测站设施和监测设备,充实南华县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监测的应急监测设备,实现现场可监测的项目快速监测,为环境监察、环境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配备监测专用车辆,快速及时响应各类监测需要。根据现有仪器情况,淘汰老旧设备,补充环境监测实验室原子吸收、红外测油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配备固定源烟尘烟气一体化分析仪等废气专用设备,拓展环境空气和废气的监测能力,实现多种污染项目的监测。重点监管工业园区、重污染企业,建设数据传输网络,购置服务器、通讯、电子联单终端等设备。

南华县

2021-2025

16000

环境南华分局

政府投资

生态环境监测

31

南华县声环境风险防控治理工程

主要针对娱乐场所、交通噪声等采取相应的减排和屏蔽措施,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对噪声较大企业采取必要的降噪隔声措施,通过增加减震设备、高噪声设备淘汰及更新、加强卫生防护等,减少噪声的危害;按规范推动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工作。

南华县

2021-2025

3500

环境局南华分局

政府投资+企业自筹

合计

31个

453231

第三节效益分析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环境效益

在规划的全面实施下,可大力改善区域环境污染状况,保持或提高区域生态环境,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望全面提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及声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进一步提高重点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可得到完全无害化处理。

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和适宜,生活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明显加强。

农业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下降,生态农业得到逐步推广实施,农田肥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改进,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提高,受灾损失率明显降低。

2.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不断建立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境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全民生态素养逐步提高,生态意识不断增强。

3.经济效益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保持区域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高经济总量,较大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路,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将明显提高,工业单位GDP能耗和水耗降低。

经济的发展、资金的引入将带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这又将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对提高居民收入发挥出积极作用。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完善法规体系

依靠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加快完善和配套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流域生态恢复治理和金沙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排污许可、资源综合利用、空间规划、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

2.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高效协作推进生态环境工作

建立各项责任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优化调整干部队伍结构,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构建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结合党政机构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州统一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执法规范化建设,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证件、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

3.着力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县级层面统筹、协调指挥处置机制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建立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常设联络员和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

4.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

积极促进政策创新。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产业和人口结构调整;利用生态环境补偿经费引导企业和农民重点发展生态工农业、高效农业;对城市污水治理、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城镇绿化和片林建设、有机复合肥生产以及生态农业开发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在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政府要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自主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示范表率作用的企业,通过在项目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及一定的资金补助,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职责,实施目标绩效考核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职责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制度。依据“谁决策、谁负责”原则,切实落实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事故和污染事故的问责和追究。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政绩综合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层层落实、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实施“一票否决制”。遵循“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权益”的原则,加强各部门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并将考核目标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2.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优化环境管理

“十四五”期间,把环境容量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以此确定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合理保护。完善环境综合决策制度。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环境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提高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尊重听证意见,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

3.强化评估考核

完善“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机制,突出考核重点、难点工作,提高考核实效,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对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县级有关部门环境保护治理成效考核实施细则,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情况、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相关方面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职务。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违规审批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对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严重破坏的,对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高发、应对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推诿扯皮、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

1.建立高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投资等政策,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政策、对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激励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2.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渠道

建立“中央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稳定常态化的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资金投入向环境保护倾斜,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级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监管运行保障。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3.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十四五”环保与生态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加大现有各项资金对环境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对资金使用失误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节 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体系

1.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推进全县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公共机构尤其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依托电视台、政府网站等主要媒体,曝光突出环境问题,报道整改进展情况。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餐馆、绿色商场等行动。强化绿色消费意识,在衣、食、游、住、行等各个领城加快绿色转变。推广绿色居住,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环保、高效的节能产品。营造良好的绿色出行环境,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

2.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

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畅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机制。积极开展公众评价,调查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度,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建立政府、企业环境社会风险预防与化解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及时公开。健全环境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活动。按照国家和省州有关规定表扬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