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  引  号:nhxczj-/2023-0530001 公文目录:政府预决算 发文机关:南华县财政局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南华县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人代会报告)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0日

南华县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人代会报告)



南华县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书面

—2023117日在南华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南华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南华县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县十八届人民政府履职开局之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县的财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稳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及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主动担当作为,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深化财政改革,狠抓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统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县财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实,促进稳住全县经济大盘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完成了人表大会确定的任务,财政可持续能力增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财政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2,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797万元,同口径增长3%。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07,680万元,同口径增长3%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平衡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797万元,转移性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返还性收入)170,89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957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6,000万元,调入资金3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收入总计244,65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680万元,转移性支出(上解支出)7,310万元,债还本支出18,128万元,支出总计233,118万元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年终结余11,534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1,53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2,全县累计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7,944万元,比上年同期19,185万元18,759万元,增长97.78%。全县累计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1,911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40,444万元的128.35 %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7,944万元,转移性收入(上级补助收入)2,63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333万元务转贷收入10,000万元,再融资专项债券转贷收入3,000万元,收入总计56,91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1,911万元,债券还本支出3,000万元,上解支出957万元支出总计55,868万元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年终结余1,045万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全县完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8,24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47,596万元的101.37%,增长0.82%完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5,21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43,592万元的103.73%,增长5.43 %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平衡情况: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8,246  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3,851万元,收入总计82,097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5,216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6,881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2022,全县累计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万元,成年初预算数3万元的100%累计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8万元成年初预算数3万元的266.7%,比上年5万元增支3万元,增长60%

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平衡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万元,收入总计11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8万元,调出资金3万元,支出总计1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收支平衡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及平衡情况详见附表。

上述报告数字均为县内决算汇总数,待州财政局批复我县2022度决算后,部分数据会有所变化,届时再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22年财政工作回顾

(一)稳收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定方案强征管2022紧紧围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目标,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二季度实现双过半、三季度实现功九成、四季度实现大收官的总体目标,制定《南华县2022 年稳收支保三保防风险守底线行动方案》及6个配套细化方案,明确县乡各部门争取资金、非税收入、烟叶税收入、实体经济培植企业税源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收入责任。县各级财税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加强收入预测分析,加大重点税源、大额一次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做到足额入库、应收尽收,积极调整优化收入结构二是盘存量保重点。加大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多渠道盘活各类资金,对结余结转超过两年的资金、项目净结余资金一律收回对本级预算安排的资金超期一律收回。2022共收回财政存量资金3,480万元,统筹用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支出三是盘资产促增收。用好用足盘活存量资产政策支持,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对县城6个保障房小区经评估后按市场价值进行处置;对原澜沧江啤酒厂全部资产盘活后进行综合开发;对乡镇闲置的办公用房、教育用房、其他用房等资产资源进行盘活整合;对城区现有已出租出借的资产资源,待合同到期后,整合划转县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盘活,以最大化发挥闲置资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用好回收资金增加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促发展,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及时组织对全县各乡镇和各单位的特许经营权、公共资源开发权、经营性资产、闲置资产等进行摸底清查核查。盘活资产464,200万元,整合特许经营权共40,清理政府购买服务及其它事项18项。全州股权划转工作会议在南华召开,与州国有资本运营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股权划转协议》,县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州运营公司的一级控股子企业,其下属子公司作为州运营公司的控股企业。通过政府引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全力推动砂石料资源整合开发、矿产资源整合开发、矿山修复治理、土地整治(提质改造)、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改造、智慧城市、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为加快南华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三)保障,兜牢兜三保底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压实三保支出责任。三保支出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财政基本保障项目。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三保方案。根据实际科学制定了三保方案,同时将保“三保”方案纳入年初预算单独编制,确保“三保”预算编制不留缺口,并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切实将保“三保”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合理安排三保支出预算足额保障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保障顺序,将三保支出需求全部纳入预算。2022年安排保“三保”支出116,631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98,968万元保机构运转支出13,062万元基本民生支出4,601万元。积极落实奖励性绩效。2022年全年发放政府综合绩效和年终综合绩效10,948万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2,700万元。统筹财力保障其他刚性支出。积极统筹财力确保各项事业正常开展,全年将年初预算县本级财力安排的支出113,200万元执行完毕后,新增财力17,600万元用于县乡行政事业单位刚性支出,统筹各类财力18,000万元安排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和各部门项目以及正常运转支出,各部门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

(四)惠民生,重点支出优先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加快补齐各项民生短板,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年安排教育支出34,570万元,优先支持高中示范班和教育管理托管,并安排经费370万元,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困难补助和资助政策,改善提升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全力支持高中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强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县财政全年筹集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287万元保证疫情防控资金及时拨付、物资及时采购、一线人员补助及时兑现。三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县卫生健康支出26,583万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力支持医共体改革;支持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范围,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四是支持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全县农林水支出52,296万元,重点用于农村综合改革、厕所革命、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五是支持平安南华、法治南华建设全县安排公共安全支出6,126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160万元,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经费60万元,全力支持社会稳定、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六是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全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23万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医保扩大范围、救助救济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支付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保障三支一扶体系扶持力度。是支持文化体育传媒事业发展。全县文化旅游体育与媒体支出1,927万元,支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公益文体活动和精品展览等,做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支出1,081万元,认真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创新驱动发展是持续加大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全年投入环保资金3,401万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深入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十是加快直达资金和民生资金支出2022年共收到上级各类直达资金60,210万元,及时全额分配下达各部门,确保直达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大力推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安排支持企业缓纾解困资金1,000万元安排民生支出169,792万元,达到全年总支出的81.75%,其中40项基本民生支出达41,244万元。

(五)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一是加强惠民惠农资金监管。及时开展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整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和省纪委省监委关于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调研报告和监察建议,严格按照省州相关部门和各级纪委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以鲜明的态度、扎实的举措、过硬的作风,积极推动惠民惠农一卡通平台上线工作,全县累计发社会保障卡252907张,基本实现“一个群众一张卡”,全面实现了“一张清单管制度”。二是构建财政资金监督格局。紧盯财政资金审批、下拨、监管各环节,强化监督检查,发挥专项治理监督检查主力军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按照职能职责,协同开展工作,构建事前沟通、事中协作、事后反馈的良性工作形态,强化日常监督,落实有效管用的“五加一”工作机制,即组织协调机制、沟通联络机制、问题线索移交反馈机制、会商通报机制、拓宽问题线索渠道机制、跟踪问效机制。督促问题整改,对顶风违纪、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线索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三是强化财政监督。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实行线线下全过程跟踪监控坚持专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认真做好执勤执法用车、会议定点场所、公务用车定点保险管理,组织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排查惠农补贴、会计信息质量、疫情防控政策资金落实等专项检查,促进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把惠企利民及扶贫资金作为带电的高压线,研究制定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涉农资金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形成从资金分配到项目竣工验收的一整套规范系统操作流程,切实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五是加强财政业务培训。认真组织全县财会人员开展财政一体化系统、财政政策业务素质提升、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和政府采购政采云线上培训等,组织开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信息采集和网络继续教育工作。参加会计业务培训近760人次、采集会计人员信息810完成会计继续教育195,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强化问题整改。全面完成各级各类巡视、检查考核反馈问题整改,高位推动省州县审计部门对县乡部门财政资金管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是严格执行预决算公开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全县114个部门预决算公开,加大政府预决算公开力度,大力推进财政政策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项目预算安排、使用情况等项目信息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推进按支出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提高预算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全县预决算公开率达到100%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开展全县行政事业性资产统计报告试点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等工作,落实好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规范国有资产备案、处置和出租出借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按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夯实项目主管单位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分类明确转移支付绩效管理重点,强化引导约束所有使用财政资金项目全部完成绩效管理自评,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强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强国有资本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持续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机制。

(六)转作风,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结合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继续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进一步推进财政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规范性。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作风革命“大起底大排查大提速大提标大提质”行动要求,坚持边起底排查、边改进落实,进一步找准工作定位,理清工作思路,推进工作落实。一是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推进政府支出经济分类改革。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开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全县所有单位财政资金和会计账套全部纳入财政一体化系统进行统一核算。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全面开展政府采购网上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扎实做好全县政采云电子卖场推广和应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采购效率

(七)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大力推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制造业企业延缴税款、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减税降费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全年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110笔,退库金额5,763万元;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430户,减免税款800万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63户,先后缓缴金额713万元;新增“六税两费”减免税费5314笔,减免金额2,298万元;其他政策减免税费1590万元。“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减、免、缓税费款达11,164万元。

(八)建机制债务风险防范有力制定了《南华县关于规范政府项目投资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指导意见》《南华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南华县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施方案》《中共南华县委办公室  南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南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华县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将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纳入预算管理,着力控制新增债务。建立政府债务还贷机制,认真清理到期政府债务2022统筹财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67,568万元,其中化解隐性债务32,692万元

各位代表,2022,财政工作在困难和挑战较多的情况下,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绩,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县连续年在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居全国100名以内2017年第71名、2018年第85名、2019年第2名、2020年第51名、2021年第32这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也是全县广大财税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县财政工作中仍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财政增支因素多,三保压力较大,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规上企业少、产业结构不优、新兴财源投入乏力、房地产行业税源不可持续、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税收支撑力度不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度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偿债资金筹集难度加大,资金筹措渠道单一,除预算安排外无其他资金来源偿还政府债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任务艰巨财源稳定性不足,财源培植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取专项债券支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的财政工作,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稳住经济大盘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扛牢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政治责任,主动靠前担当、积极作为,加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力度,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切实把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做好稳岗就业政策落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2023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及财税政策,提出2023财政预算草案:

(一)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草案

2023,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637万元,比2022完成数56,797万元增加2,840万元,增长5%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11,834万元,比2022年完成数207,680万元增加4,154万元,增长2%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平衡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63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46,296万元,债转贷收入30,940万元,调入资金2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1,534万元,收入总计248,40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1,834万元,上解支出5,635元,债券还本支出30,940万元,支出总计248,40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二)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草案

2023,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7,445万元。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6,410元。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5,27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12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045万元,收入总计27,445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410万元,年终结余1,035万元

(三)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草案

2023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5,100万元,比2022年完成数48,246万元增加6,854万元,增14.20%。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0,935万元,比2022年完成数45,216万元增加5,719万元,增长12.65%

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平衡情况: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55,1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8,611万元,收入总计91,981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50,935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41,046万元。

(四)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23,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2万元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7万元。

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平衡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7万元,收入总计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7万元,调出资金2万元,支出总计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五)全县2023年保“三保”及保“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方案

为切实落实省州“三保”及保“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保障责任,确保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基本民生政策全部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省州相关文件精神规定,制定全县2023年保“三保”及保“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方案。

1.三保支出“三保”以外其他刚性需求情况

1)保“三保”支出需求。2023全县三保支出需求为111,400万元其中:保工资支出需求77,013万元,保运转支出需求2,495万元,保基本民生支出需求31,892万元

2“三保”以外其他刚性需求“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20,825万元。其中:债务还本付息支出6,302万元;编制外长聘人员支出1,579万元;其他刚性支出政策支出12,944万元。

2.安排保三保支出“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列入2023预算情况

按照省州关于做好基层三保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保障工作的相关政策要求,2023县级财政安排保三保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132,225万元。一是安排保“三保”支出111,400万元(县本级安排保“三保”86,982万元,中央省级及州级安排24,418万元)其中:安排保工资支出77,013万元;安排保运转支出2,495万元(县本级安排2,481万元,上级安排14万元;安排保基本民生支出31,892万元(按中央省级及州级事权划分安排资金24,405万元,县级安排配套基本民生支出7,488万元二是安排三保以外其他刚性支出20,825万元。其中:债务还本付息支出6,302万元;编制外长聘人员支出1,579万元;其他刚性支出政策支出12,944万元。

四、2023年财政工作措施

(一)坚持财政统筹,兜牢兜实“三保”。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兜牢三保。做到保到位,牢牢兜住三保底线做到压到边,继续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做到严到底,完善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监管的机制,加大对各类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强化三保责任担当,全面落实三保主体责任,算好财力账”“支出账”“平衡账三本账,切实保障基民生落实到位,机构正常运转,全力落实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牢牢守住三保底线,紧紧围绕向上争资、实体税资、土地增资、烟叶税资、非税收入、资产盘活等六项重点工作,谋划好三保财力缺口的填平补齐措施一是狠抓组织收入。围绕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任务,密切跟踪财政经济运行走势,加强收入研判分析,挖掘增收潜力,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足额入库,统筹推进全县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现指标流转交易,增加财政收入,坚持依法征收、规范执收、源头控收,确保非税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紧紧抓住国家、省持续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积极跟进省州政策支持,坚持把争取财力性补助作为首要任务,大力争取专项资金,根据年初制定的部门争取资金计划,进一步压实部门向上争资主体责任,加大向上请示汇报力度,多跑多争取努力争取上级更多支持,解决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兜住基本民生底线。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持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二是筑牢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养老保险兜底保障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住房改善。三是支持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支持医共体改革,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四是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补助政策,补齐基层文化短板,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积极支持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坚持守正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强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优化完善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加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投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扛起助企职责,搭好对接平台,落实政策宣传,细化问题办理,脚踏实地为企业纾难解困,化解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运用财政补贴、奖励、贴息等政策,鼓励引导和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投资,让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快推动水利、交通、能源等成熟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强化发展基础。着眼于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围绕基本民生、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城市更新、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储备,争取国家支持,不断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充分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社会投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消费市场。四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认真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五是推动绿色发展。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坚持农业优先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健全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支持农村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推进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培育和提质增效。支持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村组干部待遇。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功能健全、设施俱全、服务齐全的现代化乡村。二是支持统筹推进产业化农业建设,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三是支持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支持等政策衔接,围绕特色产业,瞄准方向精准发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落实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财政支持政策,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四是支持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奖补资金,支持美丽县城、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

(五)坚持深化改革,推进财政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国有资产和资本管理,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持续推进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项目库管理,推动财政资金能进能出。健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加大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力度,实现财力统筹考虑、项目统筹保障、管理统筹推进。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二是保障财政稳运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致力开源节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千方百计稳住财政运行基本盘。用好财政增收组合拳,全力以赴抓好财源建设工程和财税收入征管,把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形成企业发展财政增收加大支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市场活力。三是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覆盖面,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好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优化部门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所有财政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增强预算单位花钱问效意识;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查处预算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预算执行随意、支出进度缓慢、三公经费核算不准确、三公经费超预算等问题,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把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对各部门的综合考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组建专门机构对各部门的绩效自评开展专项督查,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在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纽带作用,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四是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加强财会监督,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不断提升监督效能,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财政资金严格执行“谁使用,谁管理,谁监管,谁负责”的主体责任,建立财政、审计、监察联动检查机制,制定财政绩效管理评价工作要点,加强对直达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惠农惠民“一卡通”资金、民生资金、重点投资项目资金以及重大政策执行、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违规问题,跟踪督办问题整改,筑牢资金安全“底线”。五是强化风险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积极配合防范化解重点行业领域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把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作为财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偿债资金,稳妥处置到期债务,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警惕黑天鹅防范灰犀牛,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正确处理债务管理、风险防控及重大项目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努力筹措资金偿还2023年到期债务本息。充分认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严重性、危害性、紧迫性,严格执行谁举借,谁偿还,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强化与风险赛跑意识,坚持稳中求进,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列为重要战役,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六是全力推国企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国有资产和资本管理,通过选派一批、引用一批、抽调一批、招聘一批的方式强化人员配备,切实加强国企改革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做到国企改革有人改、改得好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与州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开展全面合作,组建农业科技公司、供应链公司、食用菌产业公司;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多措并举努力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依托南华县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助力推进我县彝绣产业快速发展,培强做大我县彝绣产业。七是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管理流程,转变政府采购审批方式,取消资产管理审核和政府采购审核环节,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行政效能;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交易成本,推广实施全流程电子化采购,提高政府采购规范化、透明化程度,着力优化我县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

)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压减开支。坚持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相关规定,树牢长期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控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计盘活资金、节约资金,压减的资金用于保障全县重点支出和实施重大改革所需。加强和规范全县党政机关经费、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的管理,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切实贯彻和体现到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着力推进财政预算、差旅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活动公开等方面改革,努力形成不能不愿不敢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大力压减行政开支,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对铺张浪费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全县上下形成行简约、倡简朴、戒奢华的局面

各位代表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非常严峻,三保及保障重点项目等刚性支出压力大、资金调度难、债务风险不断增加。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强化管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财政系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的一年里开拓进取、奋发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扎实做好财政工作,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美丽新南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财政工作和财政报告主要名词注解

 

 

口径增长

指剔除政策性等不可比因素影响后计算的一般预算收增长比例增长,按以往的统计方法与统计范围来算,取得一定程度的增长。

增值税留抵退税

是中央2022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举措,即对现在还不能抵扣、留着将来才能抵扣的进项增值税,予以提前全额退还。

一般债务

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借,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的政府债务,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债务资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专项债务

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借,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的政府债务,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债务资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惠民一卡通

一般指惠民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系统。 惠民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是确保惠民补贴资金完整快捷地交到人民群众手中,使中央的惠民政策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

【全口径预算管理】

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种模式,目标是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进行高效、统一管理。2015年正式颁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五条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至此,把所有预算按上述四类全部分类管理,为政府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预算绩效管理

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也就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并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预算绩效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四个环节紧密相连,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的有机统一,一环扣一环,形成封闭运行的预算管理闭环。

【“六稳”、“六保”】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大范围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疫情冲击下,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现金流危机。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导致债务积累、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风险加大。疫情的不确定性给金融市场投资者造成严重干扰,导致预期不稳,资产价格波动性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四是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给进出口造成重大影响,疫情也会影响资本收支平衡,引起汇率波动。此外,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负收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鉴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六保的工作框架。

【民生支出】

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依照职能,用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财政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粮油储备、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支出;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支出;剔除并未直接投入民生的支出,即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大类支出中的管理事务款和行政运行项。 

【财政存量资金】

是指收入已经发生、尚未安排预算,或者预算已经安排、尚未形成实际支出的财政资金。具体包括:一是收入已经发生、尚未安排预算的资金,如每年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超收收入,年终调整列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预算周转金。二是预算已经安排、尚未形成实际支出且尚未列支的资金。三是预算已经安排、尚未形成实际支出且已经列支的资金。不包括当年季节性收支差额形成的资金。

【地方政府债务】

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为公益性项目发展举借,需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包括: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形成的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后在国务院批准的政府债务限额内举借并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外债转贷债务。

【地方政府债券】

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发行并办理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政府债券。

【新增政府债券】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债券主要用于政府公益性资本性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不得安排偿还存量政府债务本金及利息。

【专项政府债券】

是指地方政府针对土地储备、收费公路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发行的债券,债券的发行要对应相应的政府性基金项目,筹集资金安排的支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本金通过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三公经费】

是指政府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用车指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支出。

【一般性转移支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2009年以前,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上述资金。2009年起,为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部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修订后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以及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等,地方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

【均衡性转移支付】

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扭转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推进全面建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按照力求公平、公正,循序渐进和适当照顾老少边地区的原则,参考国际通行作法,按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和统一的公式分配。具体到我省来说,主要参照各地财政实际支出能力和标准财政支出的差额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等客观因素,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各地转移支付数额。其中,实际支出能力是指各地可用于财政支出的各项来源合计,以各地实际支出数做适当调整计算;标准支出是指各地的财政支出需求,主要按地方政府规模、平均支出水平和相关成本差异系数等因素测算。对财政越困难的地区,补助程度越高。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责任机制】

为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20109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以以奖代补 ”为政策核心,鼓励各地提高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实现县乡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目标。我省虽然财力基础相对薄弱,但是通过进一步加大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力度,较好地提升了县乡的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获得了中央财政的奖励资金。2011年,我省建立了省对下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将各地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需求,全部纳入计算,对各地财力与三保 ”支出的差额给予全额补助,确保基层政府基本支出需要。纳入三保 ”范围的事项严格限定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相关政策,各地自行制定或参照省级自定各项政策及提高标准部分,不纳入保障范围。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三大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自1994年实施中央与地方分税制以后又一次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改革。2016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据此,省财政厅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于20171月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77号)。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

是对原有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方式的一次彻底变革,单纯从技术角度和表象来说,就是实现无纸化。通过引入财政版网上银行等支付结算方式,为财政资金支付打造互联网+”的现代化管理平台。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财政国库业务代理银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依据电子指令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做到所有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不再人工跑单;加盖电子印章,不再人工签章;实行电子校验,不再人工核对;通过自动对账,及时发现问题。从签字画押变为电子签章,从跑银行变为点鼠标的革命性改革,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运行效能大幅提升,行政成本大幅降低。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实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同期,省财政厅相应建立省对下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每年根据中央财政对我省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的情况,按照向民族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倾斜的原则,选取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民族聚居程度以及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向8个民族自治州,4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市,以及昆明市、玉溪市中的6个民族自治县,合理分配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引导各地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弥补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和居民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形成的实际支出与机会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结合云南实际,从2009年起,省财政厅设立了云南省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断建立完善补偿与奖励并举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一方面,立足云南实际构建衡量生态价值的指标体系,根据生态价值安排生态补偿资金;另一方面,实施覆盖到全省各县的年度生态环境质量考评,考评结果与生态补偿资金挂钩,并在全省通报。此外,还积极推动开展省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尝试点。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