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  引  号:nhxlyj-/2022-0909003 公文目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发文机关: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南华县公共文化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9日

南华县公共文化建设情况报告



南华县公共文化建设情况报告

 

南华县有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和谐泊头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在南华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县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发展环境日趋优越。研究制定《关于推动南华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激励、多措并举,为推动文化事业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重点工程、亮点工作全面推进。彩云之南等你来——红火楚雄(南华县)夜间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出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形势下办节新模式,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和两微一端一直播的方式创新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开展云播菌乡”“云游菌乡”“云赛菌乡”“云展菌乡云上系列活动,同步上线为期1年的云端菌宴 数你最菌云展厅,集中展现南华人文底色、生态底色和品牌底色,总体活动线上曝光量超2.7亿次,持续擦亮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建成。一是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总投资765万元、总面积2500平方米的县图书馆于20161月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及配套进行配置、完善,设立了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室等11个服务功能室,有藏书10万余册,期刊100余种、报纸50余种,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总投资240万元、总面积1478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始建于2006年,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95万元,对部分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对非遗展厅进行提升改造。馆内设有野生菌展厅、书画展厅、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非遗展厅等6个功能室,有各类非遗展品800余件、艺术展品500余件、野生菌展品60余件,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文化馆。二是文化空间建设业绩突出。大力加强主城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建设建成了红色文化公园。同时,立足城乡特点,着力提升打造雨露乡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示范点为文化惠民开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三是服务网络建设提档升级。建成综合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10个,村级、村组文化活动场所633个,农家书屋141个、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点134个。完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级总馆2个、乡镇分馆10个、村级服务点128个,形成了运行高效、机制健全、服务统一的文化馆、图书馆集群,实现县、乡、村资源互联互通互享

(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一是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精心策划、圆满承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和书画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第16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展演系列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举办红色经典读书会5期、红歌传唱培训班2期、广场舞培训班1期、开展图书漂流32场次、红色书刊布展6期、戏曲进乡村 文化进万家演出128场次、迎新春·送春联”32场次,持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组织文化志愿者在县城周边6个社区村庄道路沿线及兔街半坡茶厂绘制上千平米手绘壁画,形成一墙一风景,一画一新意,一街一特色的靓丽风景,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增色添彩。二是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热情周到接待群众,耐心细致解答群众咨询的问题,打造良好服务形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2021年,共接待借阅、参观、上网群众12.9万人次,开展培训20场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四)艺术生产成果丰硕。一是认真对本土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收集、整理和提升,2021年,以《菌乡彝韵》为主题,编排创作2个声乐类、2个舞蹈类、1个小戏类综合文艺新剧节目,参加楚雄州坚定文化自信 砥砺精品创作新剧(节)目展演荣获综合二等奖,其中舞蹈《彩彝·绣》《阿卡舞·传承》分别荣获单项一等奖,并代表楚雄州参加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银奖二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编排创作小彝剧《天亮了》,被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选为优秀党教片在全州展播。结合疫情防控、创文创卫创作编排《疫情防控靠大家》《你我同行》等9部文艺宣传作品在全县广泛展演宣传。

(五)全民阅读活动与书香建设形成风尚。一是建立全民阅读长效机制,把全民阅读活动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下乡活动、农家书屋建设等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发挥世界读书日等品牌活动的作用,在全县广泛开展各类读书讲座、知识普及展览、读书会等活动,推动读书成为文明风尚,推出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培训特色活动,受益学生达8000余人次。三是广泛建立基层服务点,与老干部活动中心、消防大队等10家单位,签订协议,成立图书馆分馆,极大调动了全县机关干部职工的阅读热情。

(六)传统文化保护初见成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多举措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一是高度重视非遗的普查、整理工作,定期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全县收集各类信息、线索160余条,拍摄视频30多部,拍摄照片1000多张,调查项目100余个。二是抓实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精心挑选重点项目逐级申报,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提升保护水平。截至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8人。其中:省级项目10项,省级传承人10名;州级项目12项,州级传承人21人;县级项目28项,县级传承人97名。三是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先后投入90余万元对部分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并对非遗展厅进行提升改造,现非遗展厅内有各类非遗展品60余件,为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提供了平台。每年定期对全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充分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带徒传艺,培育文化能人2021年,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被楚雄州人民政府授予兴楚英才荣誉称号。四是普及非遗保护项目,建立镇南月琴制作技艺5个传习所,依托各传习所、传承人,定期组织开展传习、培训,为广大群众搭建了保护、传承、展示我县丰富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平台,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阿苏者跳歌调、彝族服饰等非遗项目爱好者3000余名,实现了彝族服饰等重点项目普及。每年常态化深入乡镇、村组开展非遗传承业务培训,年均开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学员300余人次。五是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通过民族文化展演、彝族刺绣产品展示等,帮助企业搭建刺绣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使保护工作由产品陈列展示向市场销售方向跨越式迈进,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以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产业营业收入2125万元,固定从业绣女人月均增收2400元。乡镇灵活性绣女人月均增收820元。

二、存在困难问题下步工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不足,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完善;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尤其是数字文化服务明显滞后;三是地方特色文化培植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还不大;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后劲不足。

下步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贴近中心、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各部门、各乡镇紧密联系、相互支持,持续提升合作交融、共同发展的崭新态势,持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夯实公共文化基础。力争实施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城乡之间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二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打造网络数字公共文化产品,为群众打造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建设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四是统筹公共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支持乡土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名人、优秀群文团队发展,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促进全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