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川镇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助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
服务保障“全过程组织化”,让群众“好找活”。精准问需送岗。整合镇村干部和微网格员工作力量,摸清就业需求、培训意愿,推送岗位信息10余期,提供就近就地就业岗位500余个。制定班子成员联系企业、人才制度,采取结对帮带、送企上门等形式,邀请企业到村招聘200多人。深入和润佳苑小区对420名劳动力开展就业帮扶,目前已转移就业305人,其中就近就地就业142人。培训强技赋能。整合培训资源,积极与县人社局等部门沟通协调,采取理论授课、实地操作等多样化形式,举办电商、烹饪、中药材种植等技能培训7期,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截至目前,已就近就地就业14911人。强化政策保障。扶持创业贷款创业100余户,带动就业4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84个,为脱贫人口增加收入。紧扣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在6个社区建成“15分钟服务圈”,在县零工市场建立龙川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已为291户企业发布缺工岗位3766个,零工人员进厂求职1643人,求职成功901人。推荐上报就业帮扶车间4家,大智阁助农驿站获评“幸福里”社区称号,岔河村组织化订单式输送模式在农民日报纸质版刊登。
搭建平台“全要素组织化”,让群众“找好活”。项目建设促就业。充分发挥园区、重大项目建在龙川辖区的“主场优势”,姚南高速、滇中引水、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1.6万余人次。以工代赈保就业。结合项目建设,争取到2025年提前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资金750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170余人就业,发放工资271.36万元,人均增收1.6万元。产业基地稳就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地24078.79亩,通过企业吸纳、基地带动、大户帮扶等举措,烤烟、食用菌、花卉、西蓝花、有机蔬菜种植,养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周边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3.46万人次,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且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全面清零。
产业带动“全链条组织化”,让群众“有活干”。资源聚在“生产链”。将党的组织体系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各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彝绣产业绣娘552人人均增收2.5万元,发展食用菌规模化种植18户5714亩,更多人留在家乡当“菌工”。秋葉田投入运营,罗家屯文化艺术村加快推进,带动农民创办农家乐、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吃上了农文旅饭碗。产业强在“价值链”。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全面推进龙川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规模化连片发展,建成3900亩云粳50号、3580亩玉米制种等“党建引领产业红”十大基地,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党组织领办广告、物业和旅游等公司、合作社31家,开展商品销售和民生服务,吸纳群众到公司、合作社就业就近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0万元。群众富在“利益链”。健全完善“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将流转的土地以承包给社员进行生产,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合作社负责统一建设和管理,农户负责种植,实现了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下一步,龙川镇将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用政策、搭平台、强产业、优服务,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