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县情概览 >> 自然风光

郑和故里碑


日期:2018年12月09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鹦鹉山因鹦鹉来青的典故与镇南八景得名,山自然就成了赋闲踏青的好去处,现称鹦鹉山公园。在公园大门的左手边,有一环形的水榭楼台。水上的亭子里,竖着一块高1.75米,宽 0.7米的石碑,其碑文右竖镌: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正中竖刻: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左落款为: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从落款我们可以得知,此碑由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元老、辛亥革命先驱、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所立。“郑和故里碑”为李根源亲笔题写。

在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龙川江北岸的逯家屯石门山的路边石壁上,也有一块比这更大的 “郑和故里碑”,当地人叫“郑和故里摩崖”,石刻内容、字迹与鹦鹉山公园所立碑一模一样。但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如今字迹残毁,已经变得斑驳难辨。其实,李根源当时在镇南(今南华)立了3块相同的“郑和故里碑”, 一块立于镇南州城西门外,一块立于州城东门外,另一块则刻在茶马古道路边的石崖上。据今年84岁的张兆钫老先生讲,在上世纪50年代,他常到城门外散步,李根源立的“郑和故里碑”还竖在来远门城洞外的右手边,他每次去都会用手去摸一摸。城东城西的这两块石碑,在“文革”动乱时期被人移作他用,曾一度下落不明。所幸城西的这块在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被当地农民挖地时挖到后得以保存下来,1986年1月28日,经南华县志办工作人员的多方努力,从顾家村得以找回,今立于鹦鹉山公园内,城东门外那块至今下落不明。现存的两处“郑和故里碑”古迹已被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立为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郑和故里摩崖”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成了研究郑和幼年在镇南这段历史的物证。

另外,据原楚雄州志办杨春茂《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说》一文记载:“城西沿滇缅公路旁有一幢明代建筑的灵官殿,也于民国元年根据李根源先生的建议,毁去神像改为‘郑和庙’,匾联一度林立(现已无存,遗址尚在。)”此事民国《镇南县志》也有记载。这应该是早年被毁的龙川江上灵官桥头西边的灵官庙。

明洪武四年辛亥(即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4岁时被父亲马哈只米里金(滇阳侯)送来镇南(今南华县)郑姓回族家避难,“遂袭其姓”,改姓为郑和。1382年,郑和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俘获掳往南京,故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

关于写郑和与南华的文章,有《镇南州志》郭荫超的《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马旷源的《郑和故里》;马志坚的《南华“郑和故里碑”及郑和姓氏辨析》,李文臻的《郑和为什么姓郑》,李天永、普显宏的《南华是航海家郑和故里》,都从不同方面写了郑和在南华时的经历;楚雄文化大观栏目施为民先生编剧的三集电视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在李根源立三块“郑和故里碑”之前,他就考证出郑和为镇南州人,并把“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这几个字特意写入他编写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的注释中。这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12月至1911年上半年发生的事,比他在镇南立三块“郑和故里碑”至少要早六七个月。当时,李根源奉云贵总督李经羲之命,赴滇西筹办防务交涉事宜,组织测绘人员调查昆明以西各交通线及边隘,共绘126幅,途经我们镇南州,在其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中注明:“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

郑和是“最有功于今世之文明者”,是“善航海辟新地之冒险家”,是“中国对外开拓进取的象征”,是云南人的骄傲,他曾经生活在南华的这块土地上,也是南华人民的骄傲。李根源所立“郑和故里碑”,是南华人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和一张文化名片。

上一条:柠香浮岛蛋糕
下一条:南华历史文化名人——南华文献之祖陈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