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务专题 >> 往期专题

教师风采│董淑芬:初心为教育 使命担在肩


日期:2023年07月24日   作者:红土坡中心学校   来源:    点击:[]

董淑芬,女,汉族,1968年10月生,1986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南华县红土坡中心学校大德郎完小高级教师。

细数流年,四季划过,岁月可以增加年纪,改变容颜,却永远夺不走三尺讲台的初心使命。从18岁小姑娘翻山越岭去教书,到恋爱结婚,再到37年如一日的坚守,看似平淡的生活,却饱含了这个乡村教师无限的爱。回望来时路,在董淑芬三十余载的从教岁月中,为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用余生时光为山里的教育尽一份责,是她一直坚守的教育初心。

破旧学校来了美丽姑娘

1986年以前,咪拉山小学师资一直紧张,因为当时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仅有46元,这点薪水根本不够养家糊口。每学期开学,校长都要为没有老师的事情发愁。1986年秋天,红土坡镇咪拉山小学迎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高中毕业的董淑芬作为代课教师来到这个山村学校,从此,她便与这个山村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太过刻骨铭心,董淑芬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场景。那天,她凌晨4点多就起床,因为没有车,抹黑翻山越岭走了5公里地到学校。当时的学校,土坯房、青瓦片、地面凹凸不平,十几张课桌摆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看起来有点凄凉,可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时,她的心里却坚定了留下来的想法。

1986年时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有限,尽管学校每年都修屋补瓦,可还是经常漏雨,一到下雨天,教室就成了“水帘洞”。夏天,火一样的太阳透过瓦片从房顶射下来,刚好射在讲台那片区域,董淑芬白净的脸被晒得黝黑;冬天,凛冽的寒风从土墙的裂缝吹进来,如坐冰窖;雨天,更是不用说,大雨大漏,小雨小漏。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这群孩子们天真渴望的眼神,她便舍不得离开,她知道,这里的孩子们需要她,她立志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由于学校地处高寒贫穷偏远山区,上学条件艰苦,家长对待教育理念落后,家庭没有稳定收入,尽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生源依然得不到保障。多数学生经常请假在家帮助干农活,特别农忙时节,教室里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孩子。面对这一现状,她毅然决然踏上家访之路,一家一户的去做思想工作,她深知在农村只有打通家长教育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刚开始,许多家长还是无法转变观念,认为全家一年的收入就指望着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猪。但她从未放弃,她坚信,读书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经过她一次又一次家访,家长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室里面的孩子慢慢多了起来。

顾了大家却忘了小家

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和地形因素,孩子们上学需要翻山越岭、上山下水,没有灯光,没有柏油路面,没有父母陪送,有的只是陡峭的悬崖和湍急的河流,许多孩子一年级开始就住校,周末步行10余公里才能到家。那个时候她给自己的信念就是“学生不走她不走,学生留校她留校”。由于教师紧缺,董淑芬所在的校点年级有多个,但老师就只有她一个,班主任是她,校长是她,学科教师还是她,她彻底把学校当成了家,有时一连两个星期都守在学校。1987年10月,董淑芬参加招考,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转眼很多年过去,董淑芬教过的学生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眼看着学校发展越来越好,更多的学生也走出了大山,一切都在慢慢变好,但她的丈夫却突然生病倒下,最终医治无效去世。丈夫的离世打破了平静的生活,看着儿子满脸的泪痕,她觉得非常愧对自己的丈夫、儿子。她只能又当爹又当妈,一边照顾年迈的婆婆和正在读书的儿子,一边备课、上课。

潜心耕耘,收获别样精彩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董淑芬在人生的道路上镌刻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与梦想。她在教学上,因材施教,讲求时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教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先后被中共南华县委、南华县人民政府评为“敬业奉献标杆”“优秀班主任”,参与的《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研究》科研论文在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21年被评为“乡村从教二十年教师”,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自2006年至今,董淑芬还是每届的县人大代表,参与提出的议案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议案并获得“优秀县人大代表”证书。

一晃37年,弹指一挥间,2023年10月,董淑芬就要退休了,但2023年上学期,她还坚持担任五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她始终不忘教育初心,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她说:“她舍不得孩子们,想在自己最后的教学生涯中,尽力为学校、为孩子们多做一点事”。

上一条:南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第五次业务培训会议
下一条:教师风采│罗金花:做一片呵护花的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