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南华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现就《发展规划》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根据《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云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下经济促进条例》《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结合南华县发展实际、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编制本规划。
二、总体目标
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构建林上林下多元化供给体系,科学有序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支持鼓励市场经营主体结合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围绕“扩大规模、建优基地、突出特色、丰富品种、培强主体、强化品牌、拓展市场”的总体目标,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使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区域特色更加凸显,增收成效更加明显,强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到2030年,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230万亩,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以上、省级龙头企业8户以上,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以上,力争实现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260亿元,将南华打造成为全省林下经济强县。
三、主要任务
《发展规划》提出5个重点领域,4项重点任务,按照带状集聚、点状支撑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建立林下经济产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依据生态功能区划、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及产业发展目标,构建“一核、两廊、三区、多节点”的“123+N”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一)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加大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建设,全县新建10个面积3000亩以上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每个乡镇至少新建1片面积2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以大户承包、集体承包、对外发包、企业承包等多种形式,新增菌山承包经营12万亩以上(年新增2万亩以上)。到2030年,全县累计保育促繁示范基地达27个1.114万亩以上,菌山承包经营面积达65万亩。以林下近自然食用菌培育和工厂化种植相结合,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川镇、沙桥镇、雨露乡、五街镇为重点,适当辐射其他乡镇,发展小香蕈、香菇、大球盖菇、平菇、羊肚菌、栎窝、五子菌、黑木耳等市场前景广、需求量大、技术成熟且易栽培的菌类。积极推广白蚁鸡枞、栎窝、竹荪、羊肚菌等林下近自然培育扩繁。到2030年,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并稳定保持在3万亩。
(二)积极推广林下中药材产业。立足林地资源和中药材品种资源优势,按照适地适药要求,以“核桃+中药材”为发展重点,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集中连片、便于管理的林地,在10乡镇积极发展红花、白芨、滇重楼、滇黄精、续断、天门冬、当归、龙胆草等市场潜力大、品质好的道地中药材,探索发展马比木、澳洲油茶等新品种,推广“以药养林”,提高林地利用率、产出率,打造南华优势品种和主导产品。加大对珍稀濒危道地中药材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力度。积极支持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林下自然环境种植示范基地。到2030年,发展林下中药材6万亩。
(三)科学引导林下养殖产业。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的优良环境,盘活林下资源,立体布局空间,综合开发林地,积极发展林畜、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适当扩大市场稳定、消费潜力大、饲养技术成熟的动物种群繁育规模,培育一批生产基础好、技术装备新和具有品牌特色的林下养殖示范基地。规划期内主要发展林禽、林畜和林蜂3种养殖模式,探索发展林特养殖,扶持培育一批相关林下养殖重点企业,构建以沙桥镇、雨露乡、一街乡、五顶山乡为重点区域的林下养殖产业集群。到2030年,林下养殖规模达80万头(只、羽、巢)。
(四)有序发展林下采集产业。采集和加工野生菌、野果、野菜等林下产品,主要包括刺头菜、蕨菜、香椿、棠梨花、臭菜等森林蔬菜的林下产品采集及华山松、滇橄榄、矮杨梅、八角等野生林果的采集加工,培育相关重点企业,扶持建设基地,加强采集加工技术研发,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构建森林蔬菜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品牌。到2030年,林下采集面积保有量稳定在30万亩。
(五)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康养需求,建设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建设一批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森林康养基地,积极创建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森林康养人家。到2030年,建成森林康养旅游线路2条,森林康养基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