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在南华县正式揭牌成立。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是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之一,基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旨在加强基层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民族视觉形象为切入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数据库和信息资源,记录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衍生息、兼容并蓄、同呼吸共命运的视觉档案,建构“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形象实证,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打造了服务决策、学术创新、培养人才的科研创新平台。
彝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是重要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实践转化,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在南华县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东南大学自定点帮扶南华县以来,立足南华特色,因地制宜助力南华彝绣特色产业,以传统优秀文化来帮扶,打造彝绣产业名片,推动南华彝绣走出“深闺”,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实践转化实现乡村振兴,打造以“产学研”融合为主导,多业态模式共同发展的“至善彝绣馆”。从彝绣生产到艺术研发,“科创链”融入产业链,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潜力,让传统文化艺术从文化传承拓展到产业发展,在全力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让彝绣成为带动南华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为研究南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新探索,助力南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东南大学的帮扶和指导下,南华县通过政府引导加资源整合的手段,组建由东南大学挂职干部任组长的彝绣专班,出台支持文化事业产业的政策体系,推进南华彝绣生产经营小散弱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聚力打造高端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彝绣品牌,推动南华彝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南华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彝绣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2022年,南华县彝绣产业销售额3489万元,同比增长64%,带动了包括109名残疾人在内的近两千名绣娘就业增收。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南华现场观测点的成立为两地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更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
未来,南华县彝绣产业将通过厘清平台公司运营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加强公共区域品牌打造等手段规范彝绣产业,增强彝绣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推动南华彝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南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