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江发源于南华县五街镇境内,流经五街、沙桥、龙川、雨露4个乡镇、44个村(社区)、548个村(居)民小组,流域面积682.1平方公里,境内河道长58.7公里。近年来,南华县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河长领治、部门联治、镇村齐治、全民同治、流域共治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爱水、治水、护水、兴水成为南华干部的行动自觉,全县上下围绕龙川江布产业、谋项目、争资金、招客商、抓治理,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成为“民间河长”,全县河湖长制及龙川江流域综合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走在全州前列,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美了家园、活了资源、富了百姓,绿荫夹岸的龙川江成为了入境“菌乡”的第一道风景。
一、坚持以上率下,全员参与、全域推进。围绕“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干部”的工作思路,28家网格包保单位定期清河护河,镇村常态化开展巡查管护,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治理龙川江、保护母亲河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组织集中清河活动4次、督查检查8次,交办问题19个。上半年,龙川江南华段总体水质与上年同期相比总体趋好,均为Ⅲ类以上水质,其中3月份达到Ⅱ类水质,3个省控断面中,沙桥断面、毛板桥水库达到Ⅱ类水标准,小天城断面达到Ⅲ类水标准。兴隆坝水库获评省级美丽河湖,龙川江灵官桥至土城大石桥段入选省级绿美河湖标杆典型对象。
二、坚持精准发力,一江一景、一村一画。把龙川江流域综合整治提升与河湖长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做到“户厕百分之百改造、污水百分之百治理、垃圾百分之百清运、村庄百分之百美化、河道百分之百清理”。6万余名干部群众加入到清河、绿岸队伍中,改建户厕25540座,流域内农村卫生户厕实现全覆盖;改造沿岸村组污水管网47公里,流域内27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新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流域内行政村、自然村污水处理率达80%、70%;新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200余个,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率、设施覆盖率均达85%以上;“平桥烟柳”景观恢复重建,流域村庄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流域内成功创建州级以上绿美、示范乡镇2个,州级以上绿美村庄、美丽村庄共79个。
三、坚持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盘活资源。以龙川江为轴,依水兴业,以业养水,打造优质水稻种植、精品烟叶生产、食用菌种植、有机蔬菜种植、农文旅融合观光“五大基地”,推动龙川江流域区域空间价值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在龙川江沿线建成1.6万亩核心烟区“156”示范工程州级示范基地、4000亩水稻繁种基地、1.7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流域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780亩;年产3600吨的自然之星千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建成投产。精准对接深圳市华盛公司、龙兴天露集团到龙川江流域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一江、两廊、多点”,在前期实现龙川江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基础上,同步从农文旅方向发展,积极争取整合项目资金,启动实施土城桥至灵官桥11.5公里生态步道建设项目,分别引进陕西汉华、成都初心、楚雄蓝点等主体,打造凤山湖旅游度假区、灵官桥康养驿站、“南华故事·稻田茶咖”等农文旅项目,龙川江沿岸文旅田园综合体初见雏形,发展潜力逐步释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南华生根发芽。
四、坚持生态修复,项目支撑、建管并重。围绕三年行动工作目标,高质量谋划城乡污水垃圾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农文旅融合等发展项目。投资4968万元的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流域南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建设;龙川江流域沙桥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5299万元;毛板桥水库生态综合治理与清淤增效工程到位专债资金1.6亿元;投资2.51亿元的凤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投资1.36亿元的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县城污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即将落地;投资6114.77万元的老厂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工。龙川江生态环境效益逐步发挥。
水环境治理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下步工作中,南华县将全面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和龙川江流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进一步优化龙川江产业结构布局,全力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走廊,真正实现“祖国江河最关情,一江碧水至此出”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