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到,菌子笑。夏秋季节,随着野生菌的赴约,南华的山林、市场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捡菌人、收菌人、卖菌人、买菌人络绎不绝,各路“菌工”迅速回归岗位,他们将大山的鲜美第一时间从山野带上餐桌。
捡菌人,他们将大山的精灵带出秘境
天蒙蒙亮,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小古山年近50的村民罗光福就约着他的“搭档们”进山了,他们得把山上适合采摘的野生菌带下山,第一时间送到最近的收购点销售。
像罗光福一样的捡菌人,在南华还有很多,他们熟悉菌塘、熟悉进山的线路、熟悉菌子的种类,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远在千里之外的食客才能在24小时之内尝到来自南华大山的鲜美。
收菌人,他们将大山的馈赠带进城市
在雨露乡的龙顶寺梁子,收菌人李正和早早就等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等着附近群众前来交售菌子,棚子上挂着的“下午有菌打电话五分钟到”的牌子格外显眼。
松茸65、黄牛肝86、青头菌30、白葱97、杂菌23……李正和一边将不同种类的菌子分开称重,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每一种菌子的价格。“每年野生菌出的时候,我和爸爸、妻子都会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山上收野生菌,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方便附近的老乡前来卖菌。”李正和说。
“今天运气好,单捡到的3朵松茸就卖了65元,这趟一共卖了301元,我每天都会到李老板的收购点卖菌子,在山上就能直接把菌子换成钱,真的很方便。”捡菌人李从保说。
“每天我都至少分2至3趟进城交售菌子,因为有固定的交售商家,交售起来也很快很方便。”李正和说。
南华素有“九府通衢”之称,是昆明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历来商贾云集,野生菌交易集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初具规模,周边各县的野生菌要到南华才能迅速“飞”向全国各地。正是有了像李正和一样的收菌人,城市和大山之间才得以串联,他们一边把大山的馈赠带到城市,一边把城市的需求反馈给大山里的捡菌人。
卖菌人,他们将大山的鲜美送往远方
在南华野生菌交易市场内,鸡枞、见手青、干巴菌、鸡油菌……各种各样的野生菌应有尽有。每隔二三十米就能看见一个顺丰或邮政的寄售点,快递小哥忙着打包、贴码、装车,新鲜的野生菌从这里出发快速运往全国各地。
“这个是红葱也叫见手青,微毒,必须高温过油,切片薄厚均匀……”直播间里,90后姑娘杨华芝将镜头对着商贩面前一筐筐新鲜采摘的野生菌,边走边与观众互动。
在市场的另一边,小杰正在直播间后台分析着直播数据。“我之前在浙江义乌务工,2022年回到南华从事直播行业,主要销售本地农产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南华的好东西销往全国各地,2023年我们单快递费就达32万元,今年我们有信心创造更好的业绩”小杰说。
“我在南华从事野生菌生意20多年,虽然期间门店换了几次,但是我们有固定的供货商和顾客,我们会把菌子进行详细分级,再按照分类分级进行售卖,能卖鲜菌的卖鲜菌、能油炸的油炸、能加工干片的加工干片,在我们这儿,每一朵菌子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与年轻的直播带货不同,在市场内开店20多年的李洪福对野生菌销售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南华,野生菌不仅是南华的一大特色产业,更是众多山区群众的一种职业。目前,全县共有野生菌合作社121户、野生菌加工企业14户、餐饮经营主体373户、每年约有12万人次参与食用菌管理、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2023年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1.218万吨、交易额15.513亿元,同比增长9.67%、17.57%,实现野生菌产业综合产值6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