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和“十三五”时期的首位工作和“一把手”工程,突出高位推动、夯实基础、培植产业、党建扶贫双推进,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精准扶贫拔穷根,合力攻坚奔小康,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奋力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美丽画卷。
脱贫攻坚,基础先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华县在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强化项目规划,充分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争取2016年扶贫项目资金98680.24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5328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券4008.4万元,新增债券转贷2300万元,县级投入资金1500万元,农发行融资贷款4亿元,浦发银行融资贷款3.5亿元,整合涉农部门资金6043.84万元。总投资15398.5万元的一街整乡推进项目已完成总投资14298.5万元,完成93%;规划总投资31773.04万元的马街镇整乡推进精准脱贫项目于今年4月启动,目前已到位资金5949.84万元,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全县已安排下达2016年切块资金1579万元,实施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6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38个,按照脱贫户每户5000元安排产业发展资金621万元,安排贴息资金208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4160万元;下达扶贫专项资金850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近 1838万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项目,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
培植产业“促增收”。在距县城11公里的雨露乡后甸村委会袁家丫口村,260亩杨梅刚刚售完,330亩冬枣园里游客如织,热闹异常。在这个白族聚居村,通过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展现出了“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我们袁家丫口村目前发展冬枣330亩、杨梅260亩、辣椒120亩、特色蔬菜100亩、板栗100亩,建成养殖规模达60头的肉牛养殖场1个。在此基础上,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态产业众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白族特色农家乐3户,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年实现旅游收入50.8万元,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雨露乡后甸村党总支书记杨发忠介绍起村里的情况来如数家珍。
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撬除“穷根子”。南华县结合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研究制定《南华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围绕农户脱贫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每户不少于5000元安排产业扶持资金,组织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依托“野生菌王国”的优势,实施封山育菌面积近200万亩,发展野生菌企业23家,建成交易市场4个,全力打造滇中经济圈与滇西经济圈交汇点上的野生食用菌交易集散地。2015年,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6737.85吨、交易额40814.63万元,人均野生菌收入近1700元。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核桃之乡”的思路,实现核桃种植规模116万亩,培育核桃产品加工企业9户, 2015年全县核桃产量达8000余吨,产值可达2.16亿元;发展魔芋种植16260亩,实现产值8500万元。此外,花椒、茶叶、洋芋、萝卜、冬早蔬菜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日益壮大,全县今年新种植花椒2万亩,核桃4.5万亩,魔芋1.6万亩,马铃薯6万亩,萝卜6.5万亩,其他蔬菜6.5万亩,中药材3.6万亩,上半年畜牧业产值达到4.12 亿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92元,增长11.6 %。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市场化水平,确保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
目前,全县生态环保养殖、林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等模式和“庄园经济”初具规模,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致富奔小康道路更加宽阔。
易地搬迁“惠民生”。紧靠老320国道的南华县沙桥镇大炉村,随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绿色果蔬繁多、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新农村逐步形成。“该搬迁点占地面积28亩,涉及农户21户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42人。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乡村旅游,着力促农脱贫’的目标,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宜居乡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和铁路建设搬迁等项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60万元,建设安置住房4320平方米,建设人畜饮水管道2000余米,下水管道330米,修建90立方米蓄水池1个,实施了道路硬化和公路绿化美化,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沙桥镇党委书记欧阳文经向我们介绍。
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和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南华县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县计划建设集中搬迁安置点25个,明确集中安置点和插花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每户补助6万元,进城购房每户补助8万元,有偿使用贷款执行省、州规定标准。争取融资贷款8亿元(已到位4亿元),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户7866人。目前,全县下拨专项资金1.6亿元,15个集中搬迁点已全部启动建设,1323户建档立卡易地搬迁全部动工,完工536户。同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440户,已完工1485户。
“如果不是享受了6万元的建房补助,县上村上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忙,对于丈夫病故,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的我家这种家庭来说,要建盖新房,比登天还难。现在好了,有了政府的关心,挂钩联系干部的帮助,多年的建房愿望得以实现,我家终于住进了新房。”一街乡王湛庄村的刘绍翠说起这事幸福满满。
扶贫党建“双推进”。在位于南景公路上王湛庄村的山坡上,一座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四合院格外醒目。
“这是在州、县扶贫办帮助下提升改造的王湛庄村委会,在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的同时,新建成了群众诉求、为民服务工作站。现在群众办事情方便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干群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一街乡王湛庄村党总支书记王应雄侃侃而谈。
去年以来,南华县紧扣“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围绕扶贫开发到哪里、基层党建工作跟进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年布局突破、两年铺开配套、三年贫困乡镇大变样”的目标,统筹协调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整乡“双推进”工作。
一街乡在扶贫党建“双推进”工作中,坚持以挂钩联系为抓手,以发展产业为纽带,以队伍纯洁化、阵地标准化、管理民主化、活动规范化、党建信息化“五化”强党建为目标,从服务群众常态化、发展产业规范化、提升素质拓展化、丰富文体群众化、维护治安网格化“五化”惠民生入手,坚持把党建与扶贫同部署、同落实,促进扶贫党建互联共进;红土坡镇实施了“一个党员一棵树,一个支部千亩林”的产业扶贫党建,以党支部的力量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县委组织部门注重农村党员对农村政策、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掌握的培训,全县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给予1万元的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培训教育;在“红色信贷”等方面向有发展愿望和有带头能力的党员倾斜,为党员“双带”提供条件;划分党员民情责任区,发挥农村党员在带头致富、调解邻里纠纷、协助畅通民意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发挥党员在扶贫开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软硬件“双推进”的要求,抓实产业党建。围绕中药材、核桃、花椒、冬桃等特色产业,按照“一个协会一个产业支部,一个支部一班致富先锋”的思路,建设党建产业示范基地,依托阵地建设抓实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致富能手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党员群众掌握致富技能,形成“进门是培训课堂,出门是实践基地”的产业党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