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兔街镇始终站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高度,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根治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痼疾”为导向,以开展作风革命“大起底大排查大提速大提标大提质”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全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突出“三个注重”,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一是注重责任落实。始终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牢抓实,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镇属各单位和上管单位负责人齐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工作专班,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在落实工作上既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统筹推进;11个村明确书记、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在全镇形成上下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宣传引导。指导各村开好户长会、院坝会55余场次,深入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让村民切切实实看到整治效果,动员大家投身美丽家园建设,激发村民整治动力。号召各村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清洁村庄、清洁庭院活动,设置人居环境整治党员示范岗11个,有效形成“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的浓郁氛围,带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注重督导考核。结合实际制定了《农村环境整治与管护考核办法》,把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对村“两委”的绩效考核,坚持每村每月全域推进一个自然庄,实行周调度、月考核,采取现场观摩、现场点评、现场打分,强化督导考核,注重结果运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持续深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狠抓“四个结合”,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一是与沟河塘清淤相结合。以房前屋后沟河塘、排水沟等治理为重点,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清理水面漂浮物。积极争取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奖补资金,对有条件的村庄实施清淤疏浚,挖大沟填小沟,对村庄内的黑臭水塘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新增土地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清理大中沟157条、沟塘55口,清淤土方600余万方。二是与废物利用相结合。以治脏治乱为重点,开展“清五堆”“美四旁”“建四园”行动,把群众房前屋后废弃建筑垃圾以及农耕时代的器具充分利用起来,就地取材,修建小广场,铺设小路径,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积极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即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引导群众种树、种花、种菜、种果,既解决了乱堆乱放问题,又美化了环境,打造一处处风景,让群众感受到村庄绿化带来的舒心、舒适,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三是与清洁文明户评选相结合。以爱心超市为抓手,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开展“清洁文明户”评选活动,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评选活动中来,通过评选活动把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延伸到每个家庭,引导群众自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强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评选活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定期检查,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逐步推动评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广大群众认参与度,激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全镇初步评选出“清洁文明户”355户。四是与农村户厕改造相结合。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始终坚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群众用不用得上、用得好不好”作为衡量此项工作的硬指标。在实施户厕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进院入户为目标,结合旧厕址面积、方位、地势等情况,因势利导,分户施策,让群众积极参、全程监督、全力配合,确保户厕建的好、用得上、易保洁。截至目前,全镇共完成11个村1678户改厕任务,有效助推了农村环境整治提升。
(三)完善“三个健全”,解决常态干的问题。一是健全村民自治。通过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将支持村庄建设、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作用,提升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动员,积极引导群众从“要我拆”转变为“我愿拆”,从“要我清”转变为“我要清”。二是健全管护机制。建立健全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三方参与的长效管控机制,先后建立完善了保洁和垃圾清运机制、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门前三包”责任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卫生意识,将长效管护切实贯彻到实处,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赋能”。半坡村委会被认定云南省第一批省级森林乡村,年内初步评选镇级“最美庭院”11户。三是健全管理队伍。在全镇44个配备垃圾热解炉的村民小组明确专职管理人员,确保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有序;在11个村委会增设环保专管人员,全面负责做好辖区内环境保护管理、环保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以及环境监管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