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雨露乡积极探索优秀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模式,通过组建优秀师资团队、挖掘当地非遗资源、创新非遗实践活动做好校园非遗传承工作。
组建优秀师资团队。向外聘请当地优秀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艺术表演团体等社会师资进驻校园;同时通过传帮带、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本校非遗技能教师,内外兼修,进一步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扎根。目前,雨露乡已组成规模为20人的优秀非遗传承团队,有效充实校园非遗传承队伍力量。
挖掘当地非遗资源。立足各校园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整理和继承非遗项目,如雨露白族正月灯会、铅厂芦笙舞,并编写和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校园读本和教学案例,让非遗传承在雨露各校园内走深走实。《彝山鸟飞起》《白族腰鼓舞》等民族课间操成为“大课间”活动优秀教材案例。
创新非遗实践活动。非遗传承结合少年儿童喜好,在引进非遗项目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让非遗传承教育在各校园内“活”起来。有效打破非遗教育校际屏障,并进一步检验各校非遗教育质量,督促各校进一步创新非遗实践活动。
下一步,雨露乡将持续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深入挖掘其新时代育人价值,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学校的素质教育中,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时代内涵,助力培养拥有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各民族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