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感念山明水秀、雨露甘霖、自然恩赐”。身披黑色袍子的彝族毕摩,手持神铃,口念经文,带领着成百上千的村民缓缓走进山林的深处。

“菌子有灵,捡时当默,食时当敬”。在楚雄州南华县雨露乡的山野,野生菌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文信仰的灵性符号,凝练着人菌共生的千年默契。

开山捡菌,是守护生命的永恒回响。8月9日,天微微亮,南华县雨露乡洒披武村“菌窝子”山脚已经开始热闹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晨光微露中,面向古老的松树,举着火把,端着稻米、茶叶、糖果、白酒,跟着毕摩祭司口里的经文绕着山间小路对着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一寸土地祈祷。

端起茶、酒,如同敬爱父母一样敬爱山林,洒下一把糖、米与自然分享丰收的喜悦,点燃火把对着山林祭拜。在众人的注目下,毕摩祭司找到开山的第一朵菌子,在小心翼翼的装入背篓中。此刻,毕摩祭司的经文声混合这穿过林梢的过山号,与山林的鸟、翻过树叶的风,泥里的菌开启了一场神秘的对话。

采菌之仪,是人与山的双向奔赴。菌农们自小就有祖训“不采童菌、不毁菌塘”。带着古老而神秘祖训,随着开山仪式的结束,男女老少虔诚地走进山林,长者翻开厚厚的松针,边拔菌子边叮嘱孙子“轻手翻松针,留下菌丝养来年”。山的这边是“一老一小”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采菌文化。山的另一边又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寻访者,在山雨中的微光打破雨幕,与满载着泥土气息的菌子们,共同绘就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抬手一雨滴、落手一朵菌,“寻菌者”听风、听雨、听山野的的呼唤,“菌精灵”等山、等水、等时间的蕴藏。开山仪式让千年的采菌规矩得以永恒地传承与绵延。
在南华县雨露乡,野生菌的绚丽多彩,宛如大自然的杰作藏于林间,他们汲取日月精华,凝成珍馐美馔,或炸、煮、煎、烩、炒、烤,认真对待每一朵菌子,是食菌者对自然最虔诚的反馈,也是对夏季最高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