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设”补短板,夯实乡村环境根基。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推进村庄基础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科学合理增设3个垃圾箱、200个垃圾桶,配备专业清运车辆每日巡回作业,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扎实开展农村“问题厕所”排查整治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逐户排查,对存在问题的户厕及时维修改造,已完成问题厕所整改16座,切实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成效,让“小厕所”真正成为“大民生”。大力推进村内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新硬化村内道路6.55公里,种植各类绿化苗木5000余株,不仅改善了村民的通行条件,更为村庄增添了亮丽风景。

聚焦“整治”促提升,扮靓乡村颜值底色。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乡村干部、党员先锋队、公益性岗位人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以及广大村民750余人,对村庄主次干道、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区域的积存垃圾、杂物杂草等进行“地毯式”清理,累计清理各类垃圾杂物1200余吨,清理河道沟渠11公里。同时,对村内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进行专项整治,规范农具、柴草堆放点20余处,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村庄整洁有序的环境,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聚焦“管理”育新风,构建长效治理格局。将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工作。累计发放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2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30余条,通过微信群推送整治动态、卫生知识等信息200余条,营造了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按照“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家风美”的标准,年内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户98户,通过示范带动,引导群众养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明确村民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责任范围,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全乡划分为112个网格、396个微网格,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担任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和监督,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长效管理”的良好格局,确保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得到长效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