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乡党委立足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将发展壮大彝绣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聚焦“强技能、带就业、促融合”目标,坚持党委统筹、产业筑基、培训赋能、文化聚力,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惠及群众的“指尖经济”。
党委统领,织密“联农带农”机制网。一是专班推进聚合力。乡党委将发展壮大彝绣特色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成立彝绣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乡彝绣产业发展难题。二是组织引领建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车间+绣娘”的四级联动发展体系。由村党总支负责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协调场地,乡党委牵线搭桥,精准对接“七彩彝绣”“彝家小绣娘”等市场主体需求。三是闭环运营促增收。建立“企业订单—统一供样—车间组织—绣娘制作—质检回收—企业销售”的完整闭环链条,有效保障绣品销路与绣娘收益,有效吸纳13名妇女(含1名残疾妇女)固定驻点车间就业,带动全乡45名妇女(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及低收入妇女占60%以上)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常年稳定合作的绣娘年均增收达1.2万至2.8万元,乡党委以“家门口的刺绣车间”这把“金钥匙”,成功打开了留守妇女就业增收、照顾家庭的“多把锁”。
培训赋能,激活“内生动力”源头水。一是精准摸排建台账。将人才培养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深入实施“金针计划”,全面摸排辖区内绣娘数量、分布、技能水平、擅长针法、图案设计能力、可工作时长、设备拥有情况等,建立动态管理人才库,目前在库绣娘67人。二是梯次培训提技能。邀请七彩彝绣、彝家小绣娘等现场指导教学,联合人社、妇联等部门,整合资源,建立“基础普及—骨干提升—精英培养”的梯次培训体系,面向有意愿的农村妇女,教授基本针法、图案临摹,选拔有潜力的绣娘,传授复杂针法、色彩搭配、创新设计等,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2期16天,覆盖绣娘90余人次。三是激励保障增信心。建立优秀绣娘和传承人保护表彰机制,将贡献突出者纳入乡党委直接联系服务范围,协助县妇联积极对接写真公司,在开展彝绣培训期间免费为参训妇女提供化妆拍照服务,并赠送精美摆台,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绣娘发展能力。
文化聚力,搭建“互鉴共荣”新平台。着力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情感交融。一是打造节庆展示窗口。依托“白族火把节”“正月灯会”等传统节日,搭建“文旅+非遗”展示平台,利用已建成的1个刺绣扎染车间、1个彝绣图书馆,常态化开展技艺展演、精品展示、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相互欣赏、学习借鉴。二是深化开放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双轨并行,支持乡刺绣生产车间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学习交流,引入先进刺绣理念,盘活闲置房产、活动室,设立村级彝绣交流点7个,为绣工提供日常技术交流、切磋技艺、情感联络的“绣娘庭院”,以特色“庭院经济”模式促进日常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推动文化传承进校园。推行“政府引导+传承人主力+学校阵地”模式,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开设兴趣课堂,讲述彝绣纹样背后的民族故事,厚植文化认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