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街镇辖14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5845户19230人,有15个党总支51个党支部117个党小组党员1058名。今年以来,五街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和“动力源泉”,把产业、人才等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牢固串联在一起,以党建引领“引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筑牢战斗堡垒,打造乡村振兴“指挥部”。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纳入党总支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考核内容,组织14个村党总支向镇党委进行党建工作述职、向镇党委扩大会议述责述廉。抓实村党组织评先定级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46个党支部全覆盖“过筛子”,确定33个先进党支部、6个中间党支部,对7个后进党支部及1个软弱涣散村建立“四个一”联系包保机制。健全“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由726名党员全覆盖包保联系4845户群众,14个村党总支成员每人主动联系3户以上困难党员群众,定期开展民情收集和收入监测分析,让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个群众,着力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强化人才支撑,壮大乡村振兴“主力军”。把“经济能人”“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目前村干部中有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4名,先后涌现出了“洪保公司”“鸿达公司”“红平公司”等一批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激活了人才振兴“一池春水”。建立“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库”,从乡土人才、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发展积极分子15名、预备党员9名、转正党员11名。统筹省州县驻村力量,推动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21名工作队员真蹲实驻、真帮实扶。坚持严格管理,组织召开农村户厕改造、肉牛保险等推进现场会,开展“两个革命”红黑榜,探索实践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两图”“三公开”“五清单”的五街做法,在全州现场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盘活文化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依托五街特有的彝族文化、松茸文化和非遗火草麻布、毕摩文化、姑娘房及彝族传统节日,举办“松茸开山节”和“马樱花节”“彝族歌会”等节庆活动,让持续千年的彝族传统习俗历久弥新,吸引了五街镇及楚雄市、祥云县等近5.5万人次群众参与,极大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及服务业消费约475万元。在全县率先开通“松茸之乡五街”抖音号及视频号,编发原创短视频45期,今年以来被省级以上媒体采用稿件56篇,生动展现了五街的山水、风物和乡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新思想进万家”“好政策暖民心”等文明实践活动86场次,着力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涵养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振兴的文化“成色”。
——赋能产业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把产业相近的小组及党员联合起来组建农村党支部47个,把1058名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功能在产业建设中发挥。村党总支领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吸纳43个小组的村民为合作社成员,与镇内6户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建立萝卜、洋芋、白芸豆等优质农产品基地3.5万亩,让农产品不愁卖、农民有收入。今年以来,六把地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向农户销售萝卜籽种5800余筒,芹菜塘村通过办节增加村集体经济5万余元,咪黑们村引进企业发展反季羊肚菌种植120亩,马龙河村在挂包部门支持下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200亩,全镇新发展的荷兰豆、芭蕉芋、贡菜等种植面积达3500亩。
——创新治理机制,持稳乡村振兴“主基调”。由村党总支牵头,将“文明饮酒、按时缴纳医保社保”等写入村规民约,列出“红十条”“黑十条”,每月公布“乡村治理红黑榜”,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实行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小组长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执行落实白事简办、喜事新办等新风。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基层治理”的实现方式,在管理使用水资源、封山育菌、服务群众中发挥党组织及党员作用。咪黑们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个融合”的经验做法在全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暨园区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交流发言;中村党总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红色驿站”,为过往群众提供免费充电、休息、加热水及购买农产品等便民服务;各村党总支按照“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网格机制,做深做细群众工作、调处矛盾纠纷,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群众的平安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