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沙桥镇5000余亩的西兰苔种植基地,两台农用机械正在采摘完西兰苔的基地里紧张地忙碌着,50余名工人在其中进行有序的劳作,与往年田间地头繁忙的春耕农忙景象相比,构建出了一幅别样的春耕生产图。

集中流转、统一耕作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向合作社和企业流转,解决农村有人无地种和有地无人种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采取以村为载体的流转模式,将散户土地整合成大综土地,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连片出租给企业,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流转租金收益70余万元。
新模式的“代耕代种”,不仅仅局限于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权仍然属于农民,经营权属于企业,合作社搭台子成立助农服务驿站,驿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农民既可以获得相当于传统种植业收入的土地租金,还可以选择外出打工或是到企业务工,也可以从事第三产业,在解放了劳动力的同时,又降低了传统生产成本,以多点开花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周发荣给笔者作了一个对比:“正常情况下,这5000多亩土地大约有1500多户群众在经营,采用新模式耕种后,这么多土地大概50多个人就行了;同时,在集中采收的季节,又能提供500个就业岗位,每年采收4茬,用工时长大约半年。这种经营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助农增收奠定了基础。”

解放劳动力、安心就业
推行“代耕代种”新型种植模式,既打破了地力产出的天花板,也为家中缺少劳力的群众解决了外出务工、经商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增加就业岗位,给一些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今年64岁村民高应春,和农业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向笔者介绍道:“全家6口人,都靠这3亩地讨生活,过去儿子儿媳还要帮忙打理田地,每年种水稻就收1200多公斤,一年下来钱攒不了几文,现在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打理,每年租金收入和种田差不多,他们也能安心地外出打工;孙子孙女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我和老伴每天早中晚负责接送下读小学的孙子,农忙的时候帮企业做做散工,每年儿子儿媳打工挣的钱不算,我们老两口还能挣个万把块,这种新式农业真是让我们这种小老百姓享受到了切身的实惠。”
据悉,沙桥镇辖区专业从事特色农业生产企业7家,已有200余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常年用工50余人,为当地实现务工收入320多万元。

雨露均沾、风险共担
向阳村依托和美乡村农事服务合作社成立了向阳助农驿站,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党员先锋队,按照“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群众+项目”“1+N”的服务模式,通过合作社把农户的耕地集中起来流转给企业,集中种植、科学管理、统一经营,推行“代耕代种”新模式,老百姓既能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又能从事其他行业或是到企业务工得到工资收入,实现就业增收两不误;据统计,目前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同时,服务驿站积极利用现有的农用机械,承包大冲等3个蔬菜种植基地2000亩土地的翻种工作,不仅盘活了村级集体资产,还增加了收入。据悉,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突破2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