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说难做真挺难,千头万绪,说容易也挺容易,无非就是‘多干事’‘多走动’‘多倾听’。”县镇两级人大代表、五街镇华双村党总支书记“菌乡好支书”普华秀谈起这“三大法宝”笑得很开心,也很自信。

(普华秀参加华双村委会小村坡小组户长会议)
以身作则,多干事
普华秀深知作为人大代表,要当好模范,做好表率,办好实事。谁家有难,她就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嘘寒问暖,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直面困难。
200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罗家村一位中年妇女找上门来,说女儿难产请求帮助,二十多年前华双交通不便,也没有去往五街卫生院的车子,情急之下普华秀凭借自己当过五年乡村医生,顺利地将产妇胎盘剥离,最终母子平安。村民普某某,丈夫和独生子因病相继去世,留下年仅3岁的孙女和患癫痫病的儿媳妇,普华秀知道情况后联系镇、县妇联,成功申请爱心人士资助,为普某某提供免费就医平台,同时帮助申请农村低保,让其生活有所保障。积极动员妇女积极参加每年的“两癌”筛查活动,并对出行不便的妇女进行接送参加体检,只要听到谁家有困难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帮助村民争取临时救助或者应急资金化解困难。

(普华秀组织村组干部开展政策法规学习)
闲话家常,多倾听
华双村每月召开一次交流议事会,人大代表、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户长加入其中。在华双村,议事会可以是在代表联络室里开,也可以是在村头河边、村民家里。“每一次这样的‘闲聊’,都是代表和群众沟通的好机会。”普华秀说,“大家围坐在一起互动一个小时,畅所欲言,掌握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进行收集整理,形成代表建议,不少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2017年5月,华双村彝族刺绣协会在村里“开张”了。而这个协会的诞生,离不开普华秀和村民们的多次“闲话家常”。
“刺绣是我们彝族女同胞必备的一技之长,但是大家发现一些新兴的刺绣方法都不掌握了。”普华秀便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后来,我找机会请了几个刺绣老师。”,华双村彝族刺绣协会便在华双“开了张”,此后,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妇女,一起学习、研究彝族刺绣,刺绣协会不仅成为了交流刺绣技艺的平台,也带领着彝族妇女共同找准了属于“五街绣娘”的致富路,通过发展民族刺绣带动443户农户户均增收1866元。

(闲暇时间普华秀和同村妇女同志一起刺绣)
深入基层,多走动
对于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来说,普华秀一心想着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抱着这样的初心,普华秀一有空就往村民家跑,了解村民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正是这“闲不住的脚头”,让普华秀找到了更好服务村民的切入点。“下村期间,发现罗家小组和何家小组共用一个变压器,电力供应不足。小村坡、双波浪小组用水紧张。”普华秀说。在发现问题后普华秀到镇上汇报,多方跑腿,最终在华双实施了抗旱应急工程,打抗旱应急机井2口,解决了45 户215人的饮水问题;罗家何家2个小组涉及54户260余人的供电问题也得到解决,项目完成规划准备动工。解决了村民心头的难题,村民乐开怀。
凭着正直的人品,扎实的作风,普华秀连续4年被五街镇党委表彰为“基层党建工作优秀书记”,2021年6月被南华县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2022年6月被南华县委授予“菌乡好支书”,历任多届县镇人大代表。
“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多干事’‘多走动’‘多倾听’,用好这‘三大法宝’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普华秀信心满满地说。
顾问:周杨 董启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