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沙桥,缠缠绵绵的阴雨和山林相遇,无数的菌种迫不及待地撑开小伞肆意自由的生长,鲜香满山间。捡菌、做菌、吃菌,便是夏天的沙桥人津津乐道的趣事,吃不完,也道不尽。

野生菌,它们没有根,没有可见的种子,然而却会在一场大雨或者雷雨过后突然冒出来,简直就像大自然中未被驯服的力量的化身。

“我在昆明住过七年,离开已四十年,不忘昆明的菌子。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这是让汪曾祺先生离开云南四十余载依旧魂牵梦萦的味道,也是为数不多能被作家写到文学作品里的食材。这味蕾上的风景,正是属于云南独特的山水与风情。



凌晨五六点,天不亮,四面八方闻菌而来的“菇勇者”们,踩着火把花的足迹,摩拳擦掌地遁入沙桥的山林之中,势要与这些山野“精灵”撞个满怀。于是便有了这句玩笑话:你要让云南人早上八点起来上班,他们可能做不到,但你要让云南人捡菌子,他们半夜就能上山。


“菇勇者”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初级“菇勇者”上山时,其他野生菌猎手已经返程,所以只能捡到一些别人挑剩,即便这样,他们也会激动万分。中级“菇勇者”能捡上一两顿的量,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常见的青头菌、牛肝菌、葱菌,高级“菇勇者”总能背上一大篮回家,“捡不完,根本捡不完”是他们的口头禅。而王者级别的“菇勇者”能精准的定位到“菌窝子”,不费吹灰之力,他们就能满载而归。





中午集镇上的收菌点俨然成了“经验交流会”,各路“英雄豪杰”会在此分享心得,你一言我一语。说到底捡菌子的秘诀就是三个字“眼睛尖”,为此,你必须关掉手机,把自己切换到“野生菌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森林的节奏和频率上,仔细的“扫描”着每一个可疑的地方,这样你就能找到森林给你的“野生菌盲盒”。




能捡到多少菌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漫山遍野寻找的过程,对未知的猎奇与探索,才是捡菌子真正的乐趣。但也不会真的一无所获,毕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皆是大自然的馈赠。


菌子来时,相逢正好,七月,依附山野,沙桥约你一起出发,感受夏季限定的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