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桥镇党委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目标,高质量党建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立足生态优势、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积极探索“党建+旅游”发展模式,补强生态链、产业链、品牌链、规划链,串起文旅产业链,走出一条党的建设与旅游产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之路。

护好“生态链”,党建带“绿建”,“绿美”乡村“亮”起来。沙桥镇党委持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样板,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种植,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降碳”“减污”“发展”齐发力,引进“光伏”企业,大力推动“光伏”项目建设,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升级。按照“一盘棋”规划,连点成线,以线扩面,完成7693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清运100%的工作目标,三年来投入3000万元到龙川江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将沙桥建设成“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彻底改变各村脏、乱、差的局面,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生态链、助力沙桥镇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产业链”,农文旅向“新”,群众荷包“鼓”起来。沙桥镇党委、政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把握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锚定“特”“优”路线,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群众+项目”“1+N”的运作模式,全力引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的云南宏贤盛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专业从事西兰苔、西蓝花等高原特色蔬菜种植,建设1个沙桥特色蔬菜产业冷链加工厂,形成“育苗、种植、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力推进沙桥镇5000亩高原特色蔬菜小镇建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打开了突破口,既让群众尝到了现代化经营模式的甜头,又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各村也实现了农村经济由传统型向特色质量型的转变,“以农促旅、以文兴旅、以旅强农”的效果初步显现。

补强“品牌链”,推陈出新,金字招牌“优起来”。近年来,沙桥镇党委依托“老品牌”,将“文旅融合”作为带动沙桥未来经济的撬动点,探索全域旅游开发“引爆点”,依托沙桥彝族风情、生态环境、“土特优”等优势,推行“党建+乡村旅游”模式,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按照“1432”文旅发展工作思路(1路线4基地3节2会)高标准谋划沙桥红色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沙桥古今道路文化体验基地、彝寨天堂农文旅体验基地、凤山湖环湖运动体验基地、沙桥历史文化体验基地;高质量举办松树地洋芋节、石桥河萝卜节、田心村钓鱼节、沙桥村朝凤会、天申堂观音会等活动,构建“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把清廉文化、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打造红军长征陈列馆、大田爱国主义基地、滇缅公路遗址、红色文化厅特色“旅游路线”,进一步扩大旅游资源辐射面,带动全镇经济多维度、全方面发展,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延续,让历史遗迹得以重现光明、让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2024年,预计带动群众增收600万余元。


创新“规划链”,整合造血,特色产业“火起来”。以打造“千万工程”示范村为契机,通过整合乡村资源、规划特色化发展等方式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立足“党建+农家乐”产业发展路径,小古山村提升打造彝风小院农家乐,松树地村创新打造小古山烧烤农家乐,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实现农家乐发展与庭院经济发展齐步走。依托凤山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田心村做好“鱼”文章,投资800万元打造毛板桥移民新村,建设民宿、餐饮、垂钓、摸鱼、采摘于一体的凤山湖渔村,成为沙桥旅游新地标。凤山湖星光夜市、凤山湖大酒店、凤山湖民宿小巷、凤山湖美食一条街高位推进。以各具特色的佳肴为亮点,以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媒介,以沙桥轻松游为主线,全链条助推夜间经济、民宿经济等新兴业态壮大发展,全力打造辖区农家乐一家一品、一家一景、一家一韵,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