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南华县龙川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托起稳岗就业新希望


日期:2025年06月10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今年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通过盘活资源、因人施策、健全机制三项举措,不断拓宽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5个,带动14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1200元;灵活就业近2500人。全镇每年通过就近务工带动就业39.5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160万元以上。

盘活资源,建好“三种车间”扩容增量

龙川镇立足城关镇区优势,聚焦建强链、扩增量,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通过改造、盘活、新建三种方式推动车间建设。对原有火星土城核桃加工车间、斗山黄家山菌根分拣车间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通过网格化摸排,全镇共盘活闲置土地、房屋、厂房等36处资源,新建25个车间、在建3个,涉及食用菌加工、彝绣、核桃加工、电子元件组装等多个领域。其中10个车间为集体或村小组闲置资产,通过招小商模式引入企业合作开发,实现小组年增收10万元以上。

新建的3个车间中,斗山社区计划引进云松食品承接菌根分拣业务,带动就业超100人;南秀社区引入企业承接剥核桃、菌根分拣业务,预计带动60人;西云社区拟引进易鹏商贸开展蔬菜、野生菌分拣包装业务,提供岗位100余个。此外,斗山社区利用村集体经济设立木材加工车间,开发务工岗位50多个。


因人施策,促进“三类群体”灵活就业

龙川镇紧扣一老一小群体及低收入人群就业需求,灵活设置岗位、优化用工模式,让不同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多样化就业。

在斗山、黄陈、黄家等村组,围绕银发工坊模式,设立轻体力岗位50余个,为6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群众提供剪菌根、剥核桃等劳动岗位,每人每天可增收20—50元。仅火星土城善优农业核桃加工车间,已为416人提供就业服务,累计发放工资48.9万元。

为兼顾留守母亲接送孩子需求,龙川镇在医院、学校周边布局彝绣、制衣等车间,推行居家代工”“朝九晚三模式,并配套托幼服务。如南华县亿佳服装厂租用南秀三组创安室,月均带动就业200余人,人均月收入600—4200元,总发放工资超13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9.8万元。

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火星社区和润佳苑小区,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租用小区周边房屋设厂,已为600余人提供务工岗位,固定用工69人,95%为搬迁群众,累计发放工资240万元。


健全制度机制,完善“三项保障”服务体系

为确保车间稳得住、发展好、能带动,龙川镇同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构建制度化就业支撑框架。

在就业平台搭建上,龙川镇通过招小商”“引乡贤”“扩企业三条路径,引导企业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分厂或生产线,发展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项目。同时,每年举办乡贤返乡考察座谈会,积极引导在外龙川籍人员回乡创业。

在组织群众就业方面,建立台账式劳动力信息管理体系,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实现就业信息敲门送岗,服务3089名未就业劳动力,岗位精准匹配率达48.8%,其中妈妈岗”“奶奶岗占比88%


在服务保障上,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专家服务组,开展个性化服务和技能培训。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彝绣、电商、家政等技能400余人次,并为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35万元,带动就近就业50人以上。同时,配套务工之星评比、意外险购买、健康体检等机制,提升群众就业获得感与安全感。此外,围绕车间周边群众生活需求,统筹建设职工之家”“儿童之家”“幸福食堂等便民服务阵地,解决务工人员用餐、休息、接送孩子等后顾之忧。

下一步,龙川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服务力,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精准搭建平台、细化服务举措,不断拓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覆盖范围,努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

今年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通过盘活资源、因人施策、健全机制三项举措,不断拓宽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5个,带动14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1200元;灵活就业近2500人。全镇每年通过就近务工带动就业39.5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160万元以上。

盘活资源,建好“三种车间”扩容增量

龙川镇立足城关镇区优势,聚焦建强链、扩增量,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通过改造、盘活、新建三种方式推动车间建设。对原有火星土城核桃加工车间、斗山黄家山菌根分拣车间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通过网格化摸排,全镇共盘活闲置土地、房屋、厂房等36处资源,新建25个车间、在建3个,涉及食用菌加工、彝绣、核桃加工、电子元件组装等多个领域。其中10个车间为集体或村小组闲置资产,通过招小商模式引入企业合作开发,实现小组年增收10万元以上。

新建的3个车间中,斗山社区计划引进云松食品承接菌根分拣业务,带动就业超100人;南秀社区引入企业承接剥核桃、菌根分拣业务,预计带动60人;西云社区拟引进易鹏商贸开展蔬菜、野生菌分拣包装业务,提供岗位100余个。此外,斗山社区利用村集体经济设立木材加工车间,开发务工岗位50多个。


因人施策,促进“三类群体”灵活就业

龙川镇紧扣一老一小群体及低收入人群就业需求,灵活设置岗位、优化用工模式,让不同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多样化就业。

在斗山、黄陈、黄家等村组,围绕银发工坊模式,设立轻体力岗位50余个,为6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群众提供剪菌根、剥核桃等劳动岗位,每人每天可增收20—50元。仅火星土城善优农业核桃加工车间,已为416人提供就业服务,累计发放工资48.9万元。

为兼顾留守母亲接送孩子需求,龙川镇在医院、学校周边布局彝绣、制衣等车间,推行居家代工”“朝九晚三模式,并配套托幼服务。如南华县亿佳服装厂租用南秀三组创安室,月均带动就业200余人,人均月收入600—4200元,总发放工资超13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9.8万元。

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火星社区和润佳苑小区,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租用小区周边房屋设厂,已为600余人提供务工岗位,固定用工69人,95%为搬迁群众,累计发放工资240万元。


健全制度机制,完善“三项保障”服务体系

为确保车间稳得住、发展好、能带动,龙川镇同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构建制度化就业支撑框架。

在就业平台搭建上,龙川镇通过招小商”“引乡贤”“扩企业三条路径,引导企业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分厂或生产线,发展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项目。同时,每年举办乡贤返乡考察座谈会,积极引导在外龙川籍人员回乡创业。

在组织群众就业方面,建立台账式劳动力信息管理体系,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实现就业信息敲门送岗,服务3089名未就业劳动力,岗位精准匹配率达48.8%,其中妈妈岗”“奶奶岗占比88%


在服务保障上,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专家服务组,开展个性化服务和技能培训。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彝绣、电商、家政等技能400余人次,并为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35万元,带动就近就业50人以上。同时,配套务工之星评比、意外险购买、健康体检等机制,提升群众就业获得感与安全感。此外,围绕车间周边群众生活需求,统筹建设职工之家”“儿童之家”“幸福食堂等便民服务阵地,解决务工人员用餐、休息、接送孩子等后顾之忧。

下一步,龙川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服务力,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精准搭建平台、细化服务举措,不断拓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覆盖范围,努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




上一条:串珠成链 活态传承 沙桥镇走出红色文旅融合特色路
下一条:活力舞动新风采 健康绽放灼芳华 ——龙川镇2025年广场舞展演圆满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