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龙川镇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统筹力和服务力,通过摸清底数、搭建平台、强化保障3项措施,全力推进稳岗拓岗促就业工作,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产业就业双丰收。目前,龙川镇已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5个,带动1400余名群众稳定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1200元,灵活就业近2500人;正在建设3个,预计开发岗位260个以上。据统计,龙川镇每年家门口务工39.5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160万元以上。
一、盘活资源资产,建好“三种车间”扩容增量。立足城关镇优势,盘活镇域闲置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建厂办坊。优化改造提升一批。结合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等现实情况,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通过优化房屋结构、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增加务工岗位。如对原有的火星土城核桃加工车间、斗山黄家山菌根分拣车间等进行改造提升,购置活动伞、板凳等,新增务工岗位50余个。清理闲置盘活一批。摸排清理闲置厂房及利用率不高的集体资产,网格化盘清农村劳动力情况及就业意愿,盘活闲置土地、房屋、厂房等资源36个,其中,已建成25个,正在建设3个,有12个车间属食用菌加工,其余多为彝绣、核桃加工、电子元件组装。24个中有10个车间属于集体或小组闲置资产通过“招小商”模式引进企业开发,其余多为政府补贴或租房等类型。如龙泉社区马呼屯小组、东兴四组利用集体资金将闲置的创安室、活动室简易装修作为务工车间,引进咪依噜食品有限公司等,带动110余名“接送孩子”的妈妈群体和老年群体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小组每年还可获得集体管理服务费10万元以上。补链延链新建一批。聚焦生产初加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依托小组预留地、社区闲置场地等打造一批农特产品加工、手工技艺车间、作坊,拓展产业链、建强组织链、完善服务链,提供更多务工岗位。新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3个,在斗山计划引进云松食品,承接公司菌根分拣业务,带动就业100人以上;在南秀引进企业承接菌根分拣、剥核桃等业务,带动就业60人以上;在西云计划引进易鹏商贸,承接蔬菜、野生菌分拣包装业务,带动就业100人以上。斗山社区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开办木材加工车间,开发务工岗位50余个。
二、坚持因人施策,促进“三类群体”就近就业。坚持把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爱“一老一小”的重要抓手,织密特殊群体就业服务保障网。量力用工。在“留守老人”居住地、活动聚集区建立“银发工坊”,开发剪菌根、剥核桃、豆类分拣轻体力岗位,既缓解养老压力,又激活银发劳动力,为老年群体老有所为添保障。如斗山社区黄陈小组、黄家小组,利用村组活动室及部分村民家中,承接公司菌根分拣业务,务工单价为3元/公斤,带动了50名以上的60岁以上闲散老人、留守妇女及特殊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天大约实现20—50元务工收入,成立以来已为群众发放工资3.5万元左右。如火星土城善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核桃加工车间现固定用工100余人,工资按照计件模式称斤按月结算,平均2.5—3.5元/kg,成立以来已为416名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发放工资48.9万元。同时,老年群体还可以把核桃拉回家,在闲暇时间剥核桃仁,一个月增收500元以上。灵活上工。充分考虑“留守母亲”需要照顾小孩的实际,在医院、学校周边布局“彝绣、线圈、制衣”车间,开展彝绣针法、制衣裁剪等技能培训,推行“居家代工”和“朝九晚三”工作模式,有条件的车间还配套托幼服务,带动200余名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如租用城区幼儿园旁的南秀三组创安室的南华县亿佳服装厂,公司成立以来已为200余名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月均收入稳定在600—4200元区间,发放工资130余万元,小组集体经济增收9.8万元。稳定雇工。组织村(社区)干部和党员深入摸排了解脱贫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意愿和具体困难,开发合适的固定就业岗位。如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租用火星社区和润佳苑小区正门左侧闲置房屋,自成立以来,已为近600多名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发放工资240余万元。目前车间固定用工69名,其中95%为和润家苑易地搬迁群众及周边低收入家庭人员。成立就业服务专班,对和润佳苑小区居住的171户685名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工作,通过摸排岗位需求、定期精准投送务工信息等方式,帮助5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健全制度机制,强化“三项机制”服务保障。围绕就业体系建设、岗位推送、技能培训推进3类就业服务,提升就业组织化水平。优化环境“招小商”。定期组织在外人才和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坚持“走出去”推介洽谈和“请进来”实地考察相结合,积极招引企业入驻龙川,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运用返乡人员监测机制,探索建立在外务工创业能人名录,主动对接有能力、有意向、有情怀的返乡人员。积极推荐创业担保贷款135万元,扶持8名返乡创业人员自主创业,带动就近就业50余人。强化保障“稳务工”。全面开展劳动力资源信息调查,围绕“土地流转劳动力、外出务工低收入群体、返乡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务工能人”5类重点群体开展摸底排查,在城中村、自建房小区摸排出有意愿家门口就业的老弱病残、家庭主妇等648名。建立劳动力资源台账,瞄准其中未就业的3089人进行精准服务,通过“敲门送岗”方式推介就近就地务工岗位1000余个,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精准输送裁剪工、缝纫工等112名,生产管理岗32名,精准匹配岗位82名,占比48.8%,其中妈妈岗、奶奶岗占比88%。靠前服务“暖民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盘清劳动力情况和就业意愿,主动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协助做好信息发布、用工组织等工作,“穿针引线”将群众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为13个务工车间与劳动力搭建信息沟通桥梁,建立微信群发布家门口务工信息8期,实现岗位需求信息收集、岗位推介、到点务工无缝衔接。同时开展点对点政策宣传,指导企业进行优惠政策申报,建立人身意外保险、技能比拼、特殊困难群体关爱、老年人关爱等机制,激活家门口务车间活力,确保留得住、发展好、能带动。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因地制宜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开办更多“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就能有事做、有钱赚。
龙川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机制
为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统筹力和服务力,通过摸清底数、搭建平台、强化保障等措施,全力推进稳岗拓岗促就业工作,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产业就业双丰收。特制定如下机制:
一、搭建就业平台
(一)引导企业扩容。鼓励企业依托现有厂房或闲置用房、闲置校舍、经营性帮扶资产等,扩建或新建分厂、生产线,推行“保底+计件”“灵活上班时间”“居家务工”等灵活用工模式,吸纳更多群众就业。
(二)支持企业延链。定期上门走访企业,了解生产经营困难,积极对接争取政策、资金帮扶支持,推动企业围绕增加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扩充产品矩阵,增加竞争力、发展力。
(三)招引企业入驻。将“招小商”任务细化到站所和村(社区),精准招引电子配件、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型企业入驻龙川开办车间。
(四)回引企业返乡。发挥党组织作用,摸排龙川籍人员在外经商、办企、建厂人员,每年组织开展“乡贤返乡考察对接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乡贤”回乡创业。
二、组织发动群众
(一)摸清劳动力需求。发挥村党组织人熟、事熟、地熟的优势,采取微网格员上门家访形式,分类建立脱贫重点户、留守老人、妇女、特殊困难群体台账,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做到人口结构清、务工情况清、就业需求清、劳动技能清“四清”。
(二)建立用工清单。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岗位特性、薪酬待遇等信息,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协助做好信息发布、用工组织等工作,“穿针引线”将群众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三)搭建沟通桥梁。组建务工微信群,逐村逐户发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就业政策宣传单,开展劳动法规宣传、发布企业用工信息、组织就近就业推荐等工作,让群众全面掌握务工信息,及时沟通对接并组织人员进企务工。
三、制度机制保障
(一)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聚焦电子配件、工艺品、饰品、服装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由党群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或采取领导干部调研下访形式,帮助了解企业的生产困难,力所能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组建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服务指导组,根据就业帮扶车间和经营性帮扶资产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及时解决困难问题,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
(二)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就业为目标,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整合县内技能培训资源,积极实施以花卉种植及加工、果蔬产品包装、民族刺绣、家政保洁、民宿客栈服务、电商直播等为主的定岗、订单、定向培训,对培训合格的颁发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合格证书,有效提升劳动力质量和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依托龙头企业、生产车间、行业协会,采取送教上门、传承人帮带、以赛代训方式,开展彝绣、电商、工匠等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更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助企纾困政策、助企稳岗拓岗和就业帮扶政策有机结合,认真落实扶持创业“十百千万”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就业帮扶车间奖补、就业帮扶基地奖补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供给。整合“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周边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等资源,建设职工之家、儿童之家、幸福食堂等服务阵地,解决群众接送孩子、短暂休息、就近用餐等生活问题,更好地服务职工和企业。
(四)加强群众权益保障。1.鼓励企业为务工人员完善基本生活设施,提供基本食宿,设置长短结合的灵活就业岗位,优化日结、周结、月结等工资结算方式,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务工需求。2.鼓励企业结合实际组织务工车间员工开展“务工之星”“技艺能手”等技能评比活动,在评比活动中排名靠前的适当给予资金奖励。3.凡是入驻辖区开办家门口车间的企业,需签订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协议并缴纳一定的保障金,为员工购买意外伤害险和团体险。4.由党群服务中心对接协调卫生机构医疗资源,定期为员工开展健康体检。5.结合困难群众帮扶,由镇级统筹,对于残疾人、脱贫户、监测户等特殊就业群体,按照每年500—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