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南华龙川镇:“空心村”里的养蜂人


日期:2025年06月19日   作者:赖秀蓉   来源:    点击:[]

走进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上雨天村委会的大炉冲小组,跟随着码钉枪嘭嘭嘭嘭装订的声音,我们顺着山路辗转来到了小河底大炉冲小组旧址。2013年,该小组由于交通闭塞难于发展等诸多原因,借着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的东风,从小河底整村搬迁到距离1.8公里的小冲坝大炉冲新村。沿着未硬化的村组公路一路前行,道路越来越窄,穿过村心走到村组道路的尽头,我看到了在“空心村”里的养蜂人刘恩夫妇。在院子的角落里,他讲述起夫妻俩的创业故事。

谈起为何选择在“空心村”筑梦?这跟刘恩之前从事的工作有关。年轻时候的“仗剑走天涯”造就了他35岁之前一年四季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展销街。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有了“歇下来”的想法。“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想一想接下来的路怎么走!”。直到无意间看见人去楼空的大炉冲旧址,他有了在这个“空心村”筑梦的想法。

“这里背靠山林有稳定的蜜源,背风向阳的山坡且人烟稀少,无污染源能发展胡蜂!”一直以来对养蜂的痴迷加之现成的养殖条件,在经过多次的考察后,他租下了山林边两户群众的老房子,开始了筑梦路。

“第一年从外地购买了60窝蜂群,凭着一股脑的干劲,学着养蜂师傅挂养。现实给我重重的上了一课,蜂群上树逃跑、串窝杀王……第一年‘全军覆没’!连4000元的房租都没有挣到。”说起创业的第一年,他无奈的摆了摆手。热情被现实泼了桶冷水,面对满地狼藉的胡蜂,他意识到热情只是创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技术和经验同样重要。带着第一年创业的失败和不甘,刘恩越挫越勇,先后到昆明、禄劝、景东、南涧等养蜂基地学习取经。

“学习期间,没有收入来源,不着急是假。但是越是这时候越要沉住气。”1年半的取经时间,勤学好问的刘恩学到了野外蜂群放养、取蛹、种蜂培养、筑巢管理等技术。重新理清思路,他开始着手在院子里搭起胡蜂筑巢棚、养殖棚、交尾棚、越冬棚、锅炉房等设施,通过“野外取种+人工定向培育”的方式开始了“筑梦路”。

每年8月开始收集达标的野生蜂包,10月开始通过人工挖王挖雄装置干预收取蜂王和雄蜂。在交尾棚放飞交尾,人工挑选上等的蜂王,帮助蜂王越冬。1月份蜂王苏醒,经历练王、筑巢,开展小蜂群大棚管理,再到蜂群野化放养,到最后取蜂蛹环节,一整套流程下来已经是来年的6月。

“成活率有70%,蜂包大小也均匀,比第一年好多了,但除去基地建设和养蜂的成本,也没有盈利。”刘恩说。第三年,随着对胡蜂生物习性的更多认知何见解,陈恩夫妻俩获得了创业第一桶金——10万元。

“从10月到来年的6月是一刻都不敢掉以轻心!”精细化的养殖加之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刘恩夫妻在创业的第四年发展到1000巢的规模,其中自留200巢在山上挂养,其余的蜂苗全部出售。

“野外挂养蜂群如何选址?挂多少?怎么挂?什么时候割蛹?如何留饼?”这是刘恩夫妇给前来“取经”的当地群众回答最多的问题。摸爬打滚的几年,让刘恩知道敬畏自然的同时更要知道饮水思源。

“一家致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对前来取经的村民,刘恩会毫无保留的将要点和经验传授给群众。为了更好的扩大规模带领群众致富。刘恩最近在跟群众协商着——将剩下的老房子利用起来,改成养殖大棚来扩大养殖规模。待四月中旬,将培育出的蜂群挂至众农户房屋周边或果园里,采取“人放天养”模式,群众负责管理,他负责技术指导。到89月份取蜂蛹时,给群众50%的收入分配。

“目前已经有12户群众报名,下一步我将申请创办养蜂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村民‘抱团取暖’,共同致富。明年我计划带着群众一起养殖到4000巢左右。”刘恩说。


上一条:者阴山下的思念——怀念我的哥哥普发正
下一条:探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模式——兔街镇“532”联农带农新机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