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南华县地处滇中腹地,位于楚雄州的西部,境内有大中山、龙潭山、脑头山、马鞍山4大主要山脉,森林覆盖率达62.85%,有哀牢山、打挂山、三峰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交错。近年来,全县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南华县龙川镇瓦窑村三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点,百余个新式蜂桶错落分布。驻足停留,只见成千的中华蜂正辛勤采蜜,负责人普有亮既是管护点工作人员也是蜂箱的主人。作为“第二代养蜂人”,他早已对养殖地的选择、诱王方法、蜂箱的制作和摆放排列等技巧掌握得清清楚楚。

“一般用青松和罗汉松作为蜂箱的原材料,围长40厘米,宽35厘米,高25厘米,木板厚度3.5厘米。在引蜂王筑巢之前要提前将蜂箱消毒再将蜂蜡均匀涂抹在蜂箱内部,这样90%以上都会成功”。普有亮介绍。
三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月建立,属于自然生态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其自然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水源涵养。保护区跨牟定、南华、姚安3县,南华片区占整个楚雄三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4.77%。涉及龙川镇下辖的9个村委会,依托漫山遍野的山花优势,为培强林峰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蜜源花一般是山茶花、杜鹃花、马缨花和附近农户种植的油菜和林果花种。”得天独厚的花源优势决定了蜂蜜拥有上乘的品质。同时,“林中有蜜”品牌更是赋能蜂蜜销路大开,让蜂蜜供不应求。据了解,一只蜂箱年产量多的有7至8公斤,少的3至4公斤,按照120元每公斤算,百余个蜂箱年收入将近达6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对“养蜂人”普有亮的生动写照。而林下经济赋予普有亮的“聚宝盆”远不仅于此,保育促繁的“林菌”产业也给他带来一笔丰厚的报酬。“我承包着将近50亩的山林,主要就是采摘松茸、牛肝菌等菌种,收入也有小二三万。”普有亮介绍。
为了做大做强林菌产业,管护点还通过调整腐殖质厚度及林分郁闭度等方面制定了保育促繁十条具体措施。同时,为让“林菌”产业能够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管护点成立均由当地群众组成的保育促繁领导小组,设立科技指导员4名、党员示范带头人5名、管理小组成员28名。
“通过成立保育促繁领导小组,能够做到村民之间相互督促规范采集行为,设立共同保护屏障,避免过度采挖,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三峰山保护区涉及3个小组中瓦窑村的山林占比最高,将近有1万亩。30户农户平均每户保育促繁含松茸山林均有230亩左右,每年户均增收3至4万元。”罗家屯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萍介绍。
近年来,南华县充分发挥林地面积广阔、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植被类型多样等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不仅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举措。2024年全县发展茶叶、中药材、刺头菜等林下经济作物经济总产值达81.6亿元。2025年,全县将继续探索“林下+N”经济,紧盯红花、黄精、重楼等林药,刺头菜、大麻菜等林菜,乌骨鸡、肉鹅等林禽。新增林下中药材种植0.3万亩以上、林菜种植0.2万亩以上、林禽养殖5万羽以上、林蜂养殖3万巢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