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南华县马街镇的千亩核桃林硕果盈枝,清香四溢。镇上的核桃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人影忙碌,搬运、分拣、脱皮、烘干、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推进,流水线旁忙碌的身影,大多是来自附近村庄的村民。“今年收成特别好,自8月底开秤以来,我们每天加工核桃超过20吨,高峰期可达50吨。除了本镇的农户,周边乡镇的种植户也都把核桃送到这里。”加工车间负责人何丽美介绍说,“厂里30多个固定岗位基本都招的是本地村民,最远的也就骑摩托车十来分钟路程,真正实现了‘出门就进厂,顾家又挣钱’。”
就业车间建在村口。因地制宜盘活村集体闲置厂房、车间、作坊13处,合作社贷款购置一批,享受信贷优惠政策的方式新增小型青果脱皮机266台,以企业购补的方式新增自动化脱皮设备1套,以镇政府筹资200万元,租赁共享的方式新增干果剥壳色选设备1套,形成“多元投入、集约使用”模式,破解加工能力短板,切切实实为群众新增就业岗位。
致富岗位送到门口。设立波罗、马街、唐家、龙街、阳光新村5个集中剥壳点,开发剥仁岗位1300个,工期6个月。采用“集中+居家”灵活务工模式,按斤计酬吸引1584人意向参与(含老人、妇女等弱劳力),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
暖心服务走进家里头。建立统一的核桃采收技术标准,联合县林草局专家、镇村干部及企业组建技术服务队,推行“成熟一片、采收一片”标准,核桃成熟后由合作社申报,核桃技术服务队员到园核实确认,达到采收成熟标准后才进行采收。组建13支171人的专业采收队,对无劳力家庭提供代管代收服务,由合作社转包代管、自愿入股或代采收服务(收费),确保按时按标采收。
如今,一座座车间建到了村头,一批批岗位送到了门口,一项项服务走进了家中。绿树林成了天然的“绿色厂房”,小小车间变身群众增收的“金色舞台”。马街镇正借力核桃产业的持续延伸,书写出更多“家门口”的幸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