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沙桥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群众既挣钱又顾家


日期:2025年05月12日   作者:马红炜 杨 苑   来源:沙桥镇    点击:[]

沙桥镇创新实践“党建+就业”振兴模式,精准破解群众务工难、增收难、顾家难“三难困境”,构建起基层党组织引领的“30分钟就业生态圈”,形成“组织建链-产业强链-服务固链”的可持续发展闭环,探索出一条“不离乡不离土”的乡村振兴示范路径。

产业筑基: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双轮驱动。一是腾笼换鸟“兴产业”。创新“闲置资源+特色产业”激活机制,盘活鹅毛树片区、楚大高速沙桥收费站旁等存量资源,成功引入宏贤盛进、杰成绿缘等8家龙头企业,建成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带动700余人实现就业(含15名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可持续增收模式。二是以商引商“强链条”。围绕5000亩高原蔬菜小镇建设目标,构建“育苗-种植-冷链”全产业链:引进今日农投建成70亩丰华育苗基地,日均用工20余人(男工日薪100-110元、女工90-100元);引入中楚农业投资500万元建设天申堂萝卜初加工中心,实现产地精深加工,打造集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三是文旅融合“创新业”。深挖“菌-湖-山”资源优势,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策划“菇勇者”网红IP提升野生菌附加值,创新“资源换项目+土地股权”模式建成彝绣主题凤山湖大酒店和菌产业链扶贫车间。项目形成季节性用工50余人次,新增固定岗位20个(脱贫户占50%),月均工资达2500元以上,实现文旅价值与经济收益双提升。

服务增效:需求导向与精准服务双向发力。一是全面摸清“需求账”。构建“就业需求-用工需求”双库联动机制,组织19个村党组织实施就业需求普查行动。建立126人动态数据库,通过镇村联动完成未就业人员10项核心指标采集,实现“一人一档”精准画像。同步对接2025年重点项目建设,系统梳理建筑、农业、家庭工坊等五大领域用工需求,形成岗位供给清单与人才储备库的智能匹配基础。二是精准匹配“促就业”。创新“四维驱动”培训体系(产业需求+地域特色+企业订单+群众意愿),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定制化培训32场次,首创车间课堂、村头实训等灵活教学模式。通过“培训-就业”直通车机制,实现1900名参训人员精准上岗,其中“订单式”就业占比达65%,培训转化效率提升40%。三是搭建平台“优服务”。打造向阳助农驿站农事服务综合体,构建“1+3+N”服务体系:1个党支部统领,党员先锋队、合作社、群众三方协同,集成就业对接、技能培训、生活保障等6大功能模块。创新“分散用工-集中管理”模式,日常可标准化管理200名产业工人,配套建设权益保障中心,脱贫户在岗比例稳定保持20%以上。

就业提质:增收就业与照顾家庭双向奔赴。一是挣钱顾家“两不误”。创新“政补贷联动”机制,精准实施返乡创业扶持计划。通过创业补贴(累计发放2.5万元)+贷款支持政策包,成功引导3名返乡人才创办实体项目,形成“创业孵化-就业扩容-家庭增收”良性循环,实现群众“离土不离乡”的安居乐业新模式。二是就业形式“多元化”。构建特殊群体就业保障体系,开发“弹性三岗”(妈妈岗/帮扶岗/代赈岗),创新“集中务工+居家计件”双轨模式。引进冬早蚕豆分拣、核桃仁加工企业5家,创造稳定就业岗位300个;配套蔬菜基地日均开放灵活岗位25个(日薪80-100元),实现特殊群体就业适配度提升45%。三是增收渠道“多样化”。实施5000亩龙川江流域“代耕代种”项目,形成“规模经营+科学管理”现代农业体系。年创土地流转收益700万元覆盖1400余户,构建“土地租金+基地薪金+订单收益”三位一体增收机制,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同步增长超15%。

沙桥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不少群众实现了做工挣钱不离乡,进厂上班不进城,有了稳定就业收入来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一条: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履职不减
下一条:兔街镇:整治环境卫生 绘就绿美乡镇新图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