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南华县五街镇,万亩云南松林正泛起新绿。5月30日,五街镇政府大院里热闹非凡,全体干部职工背着锄头、拎着水壶、穿着雨鞋,坐上开往马龙河村委会林区的皮卡车。镇党委副书记张晓萍对大家说:“今天咱们不是简单地搞主题党日活动,更是给乡亲们的‘钱袋子’栽希望呢。”

“大家注意,锄头要贴着松针层轻轻刨开腐殖土,千万别伤到树根。”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志强蹲在一株粗壮的云南松旁,用卷尺比划出2米间距,“这些松树是咱们的‘绿色银行’,既要给刺头菜留够生长空间,更不能伤了松树的毛细根,要让树下土地生金。”他抓起一把混着松针的黄土解释,刺头菜喜阴耐湿,刚好适合在云南松林下自然生长,无需额外开垦林地,真正实现“树上长松、树下生财”。

马龙河村党总支书记孔兴贵带着几个村民熟练地分苗、挖坑。“以前看着这么大片林地空空的,着急啊。现在好了,咱们在不破坏一棵树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说话间,他特意绕开一棵新生的松树苗,将幼苗栽在更远处的空地上。

镇经济发展办主任朱志颖坐在树桩旁算起明细账:“这100亩林地,镇财政补贴了大部分种苗款,村集体再自筹一部分,成本控制得很稳。亩产1吨鲜菜,按市场价算能为村集体增收200到300万元。”这些钱将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将来可以用来修路、反哺林地管护。

村党总支副书记罗成旺接过话茬:“镇上专门成立了管护小组,每个地块都明确了责任人。镇里的农技员每周来指导,教我们怎么利用松针、落叶堆肥,既给刺头菜施肥,又能改良林地土壤,这就是咱们追求的‘双赢’。”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刺头菜苗已在云南松树下排列整齐。镇人大主席查建良望着漫山遍野的云南松林感慨:“马龙河村是全镇林下经济的‘试验田’。未来,我们会在全镇探索推广其他适合林下生长的作物,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让山林更绿、环境更美。”这些曾经只能“看天吃饭”的林地,正因为一棵棵小小的刺头菜苗,悄然孕育着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当最后一辆皮卡车驶离林区时,连片的幼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如同无数双挥舞的小手,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发出生长的誓言。值班的护林员鲁云华习惯性绕林巡查,他伸手轻触松树新抽的针叶,又看看刚冒芽的刺头菜,粗糙的手掌在两种植物间来回摩挲,这是他守护了8年的山林,此刻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中舒展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