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从红色热土到共富引擎:沙桥镇的“破圈” 跃升之路


日期:2025年06月14日   作者:马红炜   来源:沙桥镇    点击:[]

在沙桥,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红色基因。如今,这片承载荣光的革命热土,正奋力“破圈”——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的边界,向高质量发展的“共富引擎”加速跃迁。通过以“红”铸魂、以“链”兴业、以“融”塑形,协同锻造三大动能引擎——“红蕴砺剑”淬炼本色、“红链赋能”激活产业、“红动未来”点亮文旅。三者同频共振,驱动沙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振兴。

红蕴砺剑:红色熔炉淬炼“硬核”队伍。红色精神是立镇之本、力量之源。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落细,沙桥镇在抓实教育培训、强化群众监督基础上,创新打造了一套“沉浸式”党性淬炼闭环。一是解码,溯源。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富矿”,通过“基因解码”工程,让红军长征过沙桥的生动史实、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成为滋养初心的鲜活教材。二是砺剑,考场。创新升级红色阵地功能,精心设计的红色研学路线,不仅是学习课堂,更成为检验作风的“实境考场”。党员干部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场景中对照检视,让纪律从书本走进心田,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清醒剂。“高压线”的警示与“清泉”的滋养在这里交融。三是转化,效能。将学习成效精准导入基层治理与发展实践。今年5月路线启用至今,已迎来500余名党员干部在此接受思想洗礼和作风锤炼,举办45场警示教育直击心灵。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红链赋能:红色动能激活富民产业。沙桥的产业振兴,核心在“链”,关键在“联”,探索了一条“红色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筑基、全链融合增值、利益紧密联结”的富民路径。一是组织强链。锚定“两区一带”发展目标,创新“党建+”模式,构建“党组织+红色文化+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发展共同体,党组织在产业链上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二是规模聚链。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连片发展萝卜4万亩、青贮玉米1万亩、洋芋1万亩、贡菜4000亩等特色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延链。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建成萝卜加工厂、酱菜厂、青贮饲料厂,实现特色农产品就地“吃干榨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精品萝卜、酱菜、特色饲料等)。四是产销稳链。建立“党组织+农户”产销直通机制。旅游旺季统一组织农产品展销,让游客尝到沙桥“鲜”,让农民增收在“田边”。五是富民成果。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增40余万元,惠及2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产业强了,村民富了,红色动能真正转化为了共富实效。

红动未来:红色廊道串起振兴图景。沙桥的文旅“破圈”,胜在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一是资源“珠链化”。打破资源孤岛,实施“红旅融合”工程。以1条红色文化体验廊道(红军长征陈列馆→党性淬炼中心→天申堂红军小道/古驿道→瓦黑井大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条农文旅示范带(融入天申堂萝卜展览馆、凤山湖、龙箐梁子等),将红色遗迹、特色产业、绿水青山有机串联,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魅力画卷。二是资产“再生化”。创新思路盘活闲置资源。废弃的学校、旧村舍等,蝶变为研学营地、产业展厅、多功能活动空间,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三是运营“场景化”。结合红色研学、主题党建活动,同步嵌入农产品展销、地方美食品尝等环节,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有得看、有得玩、有得买”。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学员1500余人次,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活动45余场、覆盖党员2000余人次。四是效益“可视化”。直接拉动周边餐饮消费,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闲置资产利用率跃升至50%,文旅收入实现翻倍增长。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沙桥镇的生动实践表明,传承红色基因并非固守历史,而是从中汲取破浪前行的智慧和力量。通过“红蕴砺剑”筑牢根基、“红链赋能”做强支撑、“红动未来”激活潜力,沙桥正将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驱动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

上一条:五顶山乡:借“牛势”兴“牛业”打造肉牛全产业链
下一条:沙桥镇:万亩烟田披“绿”装 中耕管理正当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