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华县沙桥镇以红色文化为纽带,通过多维整合资源、创新游览体验、强化产业赋能,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提升。自5月20日红色文化旅游路线推出后,沙桥镇已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人次,瓦黑井村级集体经济旅游综合收入3万元左右,探索出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

多维整合:串起红色“珍珠链”
沙桥镇立足辖区内丰富的红色资源,打破空间与领域壁垒,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性整合。在“点”上,对红军长征过沙桥陈列馆、沙桥镇党史党性淬炼中心、天申堂萝卜展览馆、天申堂古驿道(红军小道)、瓦黑井大田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5处核心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基础设施升级;在“线”上,根据红二军团长征路线规划1条主题线路,串联起党史党性淬炼中心、天申堂萝卜展览馆等特色节点,形成“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行”等主题游览线路;在“面”上,将红色资源与周边凤山湖生态景观、沙桥“三绝”餐饮美食、火草纺织非遗技艺、彝族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红+绿+文”复合型旅游带,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提升。


创新体验:让历史“活”起来
为进一步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沙桥镇深入挖掘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以建强红色教育基地为抓手,通过讲好红色故事、用活红色景点、拉长红色链条,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效应。推出沙桥镇红色文化旅游路线,通过多元沉浸式体验模式,探索推出“旧物会说话”“老兵回忆录”“红色地理”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尘封的记忆和历史的图景鲜活起来,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乡村游。在斑驳的革命旧址、珍贵的历史照片前,党员干部们驻足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从红军长征在沙桥留下的战斗足迹,到革命烈士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壮举,每一个故事都深深触动着党员们的心灵。不仅让参观者重温了峥嵘岁月,更激发了传承红色精神、续写时代篇章的使命感,让红色基因在实地感悟中代代相传,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产业赋能:激活发展新动能
沙桥镇以红色旅游为引擎,构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红色旅游专业合作社,整合周边农户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餐饮领域,推出特色彝族农家菜系,将本地萝卜、洋芋、白芸豆、火腿、黑山羊羊肉等农特产品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此外,依托天申堂萝卜展览馆,展现沙桥镇发展萝卜产业不断创新探索试种育种做好“种”文章一个缩影。此外参观者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区,亲自体验了解萝卜的其他相关知识,深入了解萝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提供了一个了解沙桥天申堂萝卜、学习萝卜知识、开展萝卜研学的好去处。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沙桥镇萝卜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升“天下好萝卜 尽在天申堂”的天申堂萝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集体经济增收:共享发展新成果
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的繁荣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做好服务“加法”,打造独有红色文旅品牌。持续挖掘更多优质红色文旅资源,运用政策杠杆护航文旅产业发展,打破同质化竞争,形成独有的红色文旅品牌;瓦黑井村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场地租赁、研学课程开发、活动接待等方式,目前沙桥镇已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人次,瓦黑井村级集体经济旅游综合收入3万元左右,已有楚雄州审计局、南华农村商业银行、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南华分局、中国移动公司南华分公司、工商银行、腾龙物流、沙桥中心学校、沙桥中学、县政府办等多家单位共计1500人次到沙桥镇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开展活动。沙桥镇将立足区位优势,加强红色旅游宣传,持续推广红色文化旅游路线。通过将部分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红促旅、以旅兴村”的良性循环。


沙桥镇以红色文旅为支点,正撬动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下一步,这里将继续深耕“红色文化+生态资源+民族风情”的融合文章,让长征路上的红色火种转化为产业兴旺的燎原之势,让古驿道旁的文化根脉生长为共同富裕的繁茂新枝。当更多人循着红色足迹走进沙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发展的热度,这幅由红色基因绘就的乡村振兴画卷,必将在新时代的光影里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