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华县妇联的引领下,一支名为“爱心妈妈”的志愿服务团队悄然成长,她们的目光始终聚焦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学业路上的崎岖坎坷。这群“妈妈们”深深懂得:唯有知识,才能为孩子们破除成长路上的荆棘,铺就一条通往光明未来的坦途。

在马街镇官上村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每逢周末清晨,总能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匆匆走向村西头,那是六年级的小轩。他小小的肩膀上背着的不仅是沉甸甸的书包,更是父亲远在异乡打工的牵挂,以及年迈奶奶“无声的期盼”。单亲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他稚嫩的肩头,沉默成了他抵御孤独的盔甲。直到“爱心妈妈”鲁永琼踏进家门,温暖的光亮照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初遇时,他眼神躲闪,书桌上摊开的数学作业本,布满刺眼的红叉;角落里的小轩低垂着头,仿佛要将自己藏进墙壁的阴影里。奶奶在一旁搓着手,絮叨着孩子“脑子笨”“不开窍”的无奈。鲁妈妈没有责备,她主动联系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立即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她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为这棵营养不良的小苗量身定制了“复苏计划”。一张详尽的学习时间表,从此成为小轩生活的节拍器:每周六上午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鲁妈妈整洁明亮的堂屋里,那是他专属的“学业加油站”。“爱心妈妈”鲁永琼的书桌,成了小轩的另一个课桌。她耐心地梳理知识,反复拆解,一道应用题用奶奶卖菜算账这样的生活实例,化抽象为具体,直到小轩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轻呼。寒暑假,当别的孩子享受闲暇时光,小轩的“学业特训营”却迎来了黄金期。鲁妈妈甚至调动了更强大的“外援”——她正在昆明就读大学的侄女晓婷。晓婷带回了大城市的视野与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个炎热的暑假午后,小轩在晓婷姐姐的引导下,第一次用电脑看到了生动的地理课件,屏幕上旋转的地球仪,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轩轩你看,世界大着呢!好好读书,以后你也能去这些地方!”晓婷姐姐的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小轩的心田。

耕耘终获硕果。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上那个醒目的“92分”让小轩自己都不敢相信!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因“最大进步”站上了领奖台。当他从老师手中接过奖状的那一刻,曾经低垂的头颅骄傲地扬起。
小轩的蜕变并非孤例。在马街镇妇联的精心组织与持续推动下,一支由57位像鲁妈妈这样充满爱心与韧性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如同一张坚韧而温暖的网,默默覆盖了全镇57名留守、困境儿童的求学之路。她们建立起一套长效帮扶机制:与学校老师建立“学业跟踪档案”,实时掌握孩子们的学习动态;组建“爱心课业小组”,利用周末和假期为孩子们集中“充电”;更链接起在外务工的家长,架起“空中家校桥”,让远方的父母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共同守护成长。
这支由镇妇联凝聚起来的“爱心妈妈”队伍,就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留守儿童的成长路。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编织出一张温暖的守护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向阳而生。而这,正是马街镇妇联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用点滴行动凝聚社会温情,让和谐之花在乡土间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