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桥镇的山林间,处处可见“林下生金”的生动场景:林间鸡群啄食欢腾,菌菇破土鲜嫩欲滴,刺头菜丛绿意盎然,胡蜂飞舞采花做蛹,药材扎根静待丰收……近年来,沙桥镇立足林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菌、林菜、林蜂、林药等多元立体林下经济,让“靠山吃山”从传统模式转向生态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林禽养殖:林间“飞”出致富鸡
走进沙桥镇小河村南华县鑫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一群群毛色鲜亮的“溜达鸡”在林间欢快穿梭,或追逐草虫,或悠闲踱步,此起彼伏的鸡鸣声为宁静的山林增添了不少活力。公司负责人介绍,“基地存栏3万只鸡,全部采用纯天然林下养殖模式,以林间草虫和零添加玉米粒为食,肉质紧实、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该养殖基地共流转林地300亩,目前开发利用100亩左右,2025年出栏6万羽,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产品远销四川攀枝花、保山、昆明等地。”“这些土鸡在松林里跑着长大,吃的是虫子、青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特别紧实,价格一般在45—50元一公斤。”在沙桥镇小河村林禽养殖基地,养殖户李师傅正忙着给鸡群投喂玉米,身后的林地间,数千只土鸡追逐嬉戏,这种“林禽共生”模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鸡粪还能为林木提供优质肥料,促进树木生长,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形成“林养禽、禽肥林”的循环生态。


目前,沙桥镇已发展规模化林禽养殖点4个村委会16个养殖厂,现存栏49470只,年出栏林下生态鸡118530只,林禽养殖基地解决12户农户就业问题。通过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合作社模式,林下禽产品直供周边县市商超、农家乐,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林菌种植:“致富伞”撑起增收新希望
沙桥镇的林菌产业走“人工培育+野生采收”双线并行之路。在人工菌种植大棚里,榆黄菇、姬松茸、梨窝等菌菇从菌棒中探出头,鲜嫩饱满,农户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装箱;而雨后的山林间,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忙着采收牛肝菌、红葱、白葱、鸡油菌等野生菌,这些“山林馈赠”直达餐桌,成了群众餐桌上的珍稀美味。

沙桥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野生菌资源极为丰富。全镇适宜野生菌生长的林地面积达30多万亩,封山育菌面积达28.5万亩,每年约有600多吨野生菌销往全国各地。“雨季来临后,正是上山捡菌子的好时候,我们家每天大概可以捡到20公斤的白葱、红葱菌(见手青),旺季的时候一天大概可以卖3000元,一年靠着卖野生菌可以增收2万元左右。”村民杨大姐笑着说。2025年上半年,沙桥镇发展林下菌菇种植面积达440亩;全镇共野生菌采收点12处,年综合产值超500万元,让“小菌菇”长成了“大产业”。

林菜种植:刺头菜、香椿成“致富菜”
“以前没人要的刺头菜,现在成了城里人的‘稀罕物’!”在沙桥镇瓦黑井林下刺头菜基地,一簇簇带刺的绿色植物长势旺盛,这是当地特色林菜——刺头菜。因其天然无污染、富含膳食纤维,焯水后凉拌或清炒都别具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沙桥镇部分区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刺头菜生长,当地农户利用林下空间,合理种植刺头菜。目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亩产量可观。刺头菜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特色蔬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较为稳定,为农户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农户们通过采摘、加工和销售刺头菜,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丰富了当地的蔬菜产业种类。

镇里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在板栗林、核桃林下套种刺头菜,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又能充分利用土地。目前,沙桥镇刺头菜、香椿种植面积达300亩,亩产鲜菜80公斤,通过电商平台外销,每公斤售价达40—50元,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为持续打造林菜经济发展,通过统筹谋划、挂图作战,沙桥镇制定《沙桥镇2025——2027年林下经济作战图》,通过实地踩点、科学规划发展1600亩林菜产业。

林蜂养殖:林下好“蜂”景 致富有“钱”景
胡蜂,又名马蜂、黄蜂,俗称“葫芦包”。因其蜂蛹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维生素,烹饪后风味香酥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此外,成年的胡蜂还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也是蜂农的重要收入之一。
沙桥镇广袤的山林中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为林蜂养殖创造了绝佳条件,其中胡蜂养殖更是发展迅速。胡蜂不仅可以取蜂毒作药用,还能加工成蜂酒,蜂蛹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且养殖胡蜂能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沙桥镇积极盘活林下资源,通过“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动19个村发展林下胡蜂养殖。目前,沙桥镇田心村、小古山、米垭井、小河冲、松树地等9个村已发展胡蜂养殖1400窝,平均一年可采2次,少部分可采3次,一窝可卖800元,可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12万元。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胡蜂养殖有望在全镇推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有力支撑。

林药种植:树下“长”出珍贵药
在沙桥镇的核桃林、松树林下,重楼、黄精、白芨等中药材整齐排列。“这些药材喜阴,林下环境正好适合生长,而且不占耕地,还能和树木共享水肥。”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介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负责种植,成熟后按保底价回收,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板蓝根、重楼等中药材在沙桥镇的林下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以板蓝根为例,田心村高洪坝板蓝根种植基地试种60亩,亩产能达到1000斤,企业按照每斤5块钱的价格收购,预计能带来300余万元的收入。通过先小面积试种,后科学推广的方式,沙桥镇将持续探索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提高林地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沙桥镇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亩,涵盖重楼、天门冬、甜叶菊、断续、香叶天竺葵、金银花等13个品种,“3个基地+农户”将带动71余户农户长期稳定增收,让“药材”真正变成“药财”。

从“单一利用”到“多元开发”,沙桥镇的林下经济已形成“一林多收、一季多赚”的立体发展格局。下一步,沙桥镇将继续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林下产品深加工,让这片青山持续孕育出更多“绿色财富”,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