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黑井村位于沙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3公里,距离县城45公里,共有6个村民小组,258户农户1284人,主要居住着彝族,其中,100%都是彝族。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800毫米,森林覆盖率86%,是一个地势陡峭、立体气候明显的行政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447.5亩,林地27650亩,主要种植烤烟、萝卜、马铃薯、白芸豆、玉米等农作物。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50万元;全村粮食总产650吨,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460千克。截至目前,全村有脱贫户12户50人,监测户3户。

瓦黑井村大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瓦黑井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文化传承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文明创建根基。一是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主心骨”。瓦黑井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党80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责任区,划分党员包户网格,每名微网格长联系6-14户群众,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带头示范。二是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知识,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党建引领,凝聚起全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强大合力,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聚焦产业发展,夯实文明创建物质基础。瓦黑井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为文明创建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一是持续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全体村民的齐心努力下,瓦黑井村委会的种植业持续向好发展,瓦黑井村委会坚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烟叶生产,强化科学种烟烤烟,提高烤烟标准化、规范化种植。2024年,全村烤烟种植农户149户,种植面积809亩,收购量109400公斤,产值392.64万元,萝卜产业产值更是突破了500万元。二是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瓦黑井村平均海拔2300米,森林覆盖率86%,生态环境优越。依托生态优势,林菌产业也大放异彩,2024年全村林菌产业产值突破60万元,人均收入达2000多元,收入最多的一户达4万多元,真正做到了“小蘑菇撑起了致富伞”;林菜产业蓬勃发展,引进南华县佳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刺头菜(楤木)流转土地种植面积120亩,种植中草药小白芨、当归、竹节参种植面积20亩。带动周边25户农户种植刺头菜(楤木)80亩,种植重楼5亩。该刺头菜种植基地带动群众就业人数30人、带动农户增收40多万元,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引导村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是楚雄州黑山羊收购批发市场,2025年,全村共养殖黑山羊3000多只,预计将带来360万元以上的收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带动11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四是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依托瓦黑井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方挖掘,不断通过实践,将红色资源赋能村级集体经济,蹚出一条经济发展新路径。通过整合红色文旅、餐饮美食、农特产品等资源,激活沙桥镇瓦黑井村红色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预计到2025年底,瓦黑井村村级集体经济可达10万元以上,真正走出一条“以红引人、以史铸魂、以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现今,经过多年努力,全村96%以上家庭拥有家用小汽车和农用拖拉机,92%以上村民住进了漂亮的砖混“小洋房”。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瓦黑井村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5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实现6个村民小组1400米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打通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铺设供水管道23公里,让全村群众都能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一是实施电网改造升级项目,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电稳定。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3个,聘请专职保洁员4名,建立健全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长效保洁机制。二是开展“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258户,新建公共厕所3座,改善村民如厕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在村内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植树木、花草,绿化面积达1250平方米,打造罗家、张家、蒿子地、小瓦、下瓦、上瓦等人居环境示范点6个,结合全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2024年瓦黑井村258户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治理,打造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瓦黑井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村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成立文化传承保护小组,对瓦黑井村的彝族刺绣、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建立文化档案,培养传承人。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让村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配备图书560余册,各类文体器材2余组,为村民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组织开展“书香瓦黑井”读书活动2次,借阅图书32次。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开展“文明家庭”“楚雄好人”“文明村”“文明村”“卫生村”等评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瓦黑井村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维护村庄和谐稳定。一是建立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通过村民议事会讨论、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二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服务活动,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成立村级调解委员会,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2024年,全村共调解矛盾纠纷0余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村、组“微网格”作用,瓦黑井村建立网格长5个,26个微网格员“微网格”,微网格成员定期走访,开展治安巡逻,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基层多元化治理,瓦黑井村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稳定,为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爱特殊群体,传递温暖与文明。瓦黑井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关爱特殊群体,传递温暖与文明。一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等服务。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健康体检、文化娱乐等服务。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生日会、文艺演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关心关爱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全体村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瓦黑井村在经济发展、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楚雄州文明村”“南华县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今后,瓦黑井村将以创建省级文明村为新的起点,不断巩固和扩大文明创建成果,持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村庄文明程度,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美丽的瓦黑井村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