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通过6年的奋战,如今的红土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基础更强了。针对水电路基础薄弱的实际,精准聚焦“穷在水上”“困在路上”“弱在电上”“难在房上”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补齐短板、筑牢基础,有效破解贫困群众用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住房差等突出问题,2014年以来,上级共投入我镇各类财政扶贫资金3.8亿元,实施新建代家箐小一型水库1座、自来水厂1个,建设管网187.72公里,三面光沟渠19.55公里,解决4393人16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1100亩农田地灌溉难题。实施道路交通项目18件,新修村组公路50.6公里,实施路面硬化到村到组137.08公里(其中:交通部门实施116.23公里、扶贫部门实施20.85公里)。尤其是投资1440万元建设的礼舍江跨江大桥打通红土坡至大理的联结通道,成为县内建设标准技术含量最高、投资最大的跨江大桥,彻底结束大旭宇村委会雨季无法通行、冬季靠过江勉强通行的历史。在10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更换智能电表3860户,农村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住房更好了。累计对3270户,13379人的住房进行户住房不安全鉴定,针对农安全、不稳固,制定“一户一方案”,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3330.35万元,实施易地搬迁72户267人(含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83户,其中实施扶贫安居工程93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240户,全镇人民群众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

收入更高了。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850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2160万元,大力发展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实现9个贫困行政村有1个以上专业合作社,2019年新建罗纳里生猪养殖小区1个,年出栏肥猪8000头,年可实现收益80万元,每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资产收益20万元以上后,每年可分给10个村委会不低于2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全镇完成光伏电站建设14座,聘请光伏公益性岗位61个,电站收入80%用于支付光伏公益性岗位工资;2020年在大旭宇村委会扯郎小组建设生猪养殖场一个,计划年出栏肥猪6000头,年可实现收益60万元。受益群众的收入更加稳定了。

强化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政策,支付补助资金0.71万元;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3600人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217人次,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895人次,2019年完成转移就业3579人,务工收入8589.6万元,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618人,务工收入1483.2万元,年人均务工收入2.4万元。



保障更实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等政策,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结对帮扶全覆盖,2014年以来,共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23.23万元,惠及全镇学生981次,全镇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上学有保障。

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患病住院报销比例达90%以上。2014年以来,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28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低保保障1916人次,发放补助资金173.796万元;实施临时救助建档立卡户140人,救助资金11.82万元;争取贫困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8.9万元解决37户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2019-2020年挂包干部出资10.15万元为508户建档立卡户购买防贫保险;符合养老保险条件的贫困人口参保率均达100%。





动力更足了。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1060场次。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规划者、参与者、受益者。10个村委会均建立村规民约,村民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以来先后有罗纳里村委会大村村民小组、簪花村委会簪花一组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级文明村,红土坡镇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县级文明乡镇。

环境更美了。以实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村庄“七改三清”、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全面执行乡村垃圾处理收费和保洁员制度,建立健全村组保洁员制度、垃圾收送制度。2014年来建成城乡公厕 12座,新配备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车1辆、移动式垃圾收集箱10只,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炉1座,建成垃圾处理设施65个,明确106个村民小组保洁员职责和配备保洁员106人,按照每月800元工资标准安排农村公益性岗位29名,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及保洁员全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宣传专栏,号召村民主动参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村组“七条”和农村家庭“十条”环境提升行动,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村容村貌更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