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简介
簪花村位于红土坡镇驻地东北部6公里处,传说因先祖用金簪一匹交换此地而得名。2019年末,全村有农户54户226人,耕地面积308亩,种植优质烟叶200余亩,核桃、花椒400余亩,主要收入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920元;有党员13名,设党小组1个,隶属于簪花党支部。近年来,簪花村村民小组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使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容村貌优美秀丽的良好局面,2017年12月被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州级文明村(组)”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村(组)”荣誉称号。


组织堡垒建起来
簪花村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党支部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支部换届选举,将能挑担子、愿挑担子的优秀人才选配到支部书记岗位上,充分发挥“领头雁”传帮带的作用。以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千堂党课进基层”“百名讲师上讲台”活动为契机,以“云岭先锋”APP、党建引领“一部手机治理通”等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开展“镇村联动”、“村企互建”、“党员积分制管理”、“流动党员书包”和党员“星级化”管理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好先锋旗帜,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全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创和谐、谋发展。2018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8场次,参加志愿者达456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45件。
基础设施强起来
村小组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努力争取各级的关心支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先后实施了公路硬化、引水工程、危房改造等一批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累计投入资金约1102万元,建设管网28.775公里,建设水窖1505个;硬化村组公路10公里,新挖村组公路2.8公里;安装路灯47盏;建活动室424平方米、活动广场465平方米;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2个,公益性岗位3人,为该村3户1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奠定基础。

乡风民风美起来
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开展敬老爱老座谈慰问活动,每年以“夫妻和睦、孝老爱亲、教子有方、勤俭持家、文明礼让、邻里互助、文明生态”为主要内容开展1次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明是非、知荣辱、讲文明、创和谐,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制定完善符合村情实际的“一约四会”制度(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破除封建陋习,传承优良传统,2020年6月1日起全面实行遗体火化进入公墓安葬政策,新时代的文明乡风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开花。


人居环境靓起来
扎实推进农村“七改三清”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聚焦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庭院堤坝、村间道路等区域,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房间、常消毒、众参与、齐创卫”7个专项行动,实施公益林保护260亩、退耕还林162亩,建成公厕1个,改造户厕15个,配置垃圾清运集装箱2个,分类垃圾桶11只,落实村庄保洁员2名,2019年至今兑换“爱心超市”积分1300元,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清运制度,通过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促进人居环境提升。

文化生活富起来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上级投、群众筹等方式,建成总投资136.8万元的村级综合活动场所1个,并按照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标准配齐硬件设施。组建业余文艺队1支,加大传统美德和传统节日的传承力度,先后组织编排了《簪花情》、《一心为民》、《家乡发展新变化》、《点赞党的十九大》等精品文艺节目在镇村演出,通过文艺队把“平台”搭起来、“家底”传下来,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簪花村旧貌换新颜,悄然成为了红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