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县情概览 >> 自然风光

历史南华之古步驿道


日期:2018年06月23日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古步驿道简称驿道,它是在远古普通人行道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要通道,是由国家投资并按统一的标准扩建的,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也有人称驿道为官道。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后勤补给等。同时驿道也是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的主干道。更是中央王朝对领土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载体,属重要的国家军事设施之一。

驿站是沿驿道设立的负责官方接待、信息传递、道路管理和军队供给的机构,是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往来官员途中休息、食宿、补给、换马的处所。在古代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和网络运输,封建君主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信息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

驿道和驿站合称驿传系统,作用相当于现今的公路、铁路以及邮政、电信、宾馆、接待办、快递公司、高速公路服务区、火车站等等。

历史上通过现今南华地域的驿道属“滇洱道”,即从滇池到洱海的官道。主干道线路是昆明、安宁、禄丰、广通、楚雄、吕合、南华、沙桥、普棚、祥云、大理。从“滇洱道”的昆明往东可进入贵阳、长沙、南昌、杭州、上海,往北进入四川通达中原。从“滇洱道”的大理往西经保山、腾冲等地可进入缅甸直达印度,往北可进入西藏、新疆等地。综合省志、州志和县志记载分析可知:“滇洱道”修通于滇王国时期,即战国中期,完善于秦、汉时代为“五尺道”,鼎盛于元、明、清时期,从开通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唐代称此道为拓东(今昆明)至阳苴咩(今大理)道。元代称此道为中庆(今昆明)至哈刺章(今大理)道。中华民国时期,滇缅公路修通,古步驿道逐渐被公路取代。

“滇洱道”上设置的驿站大致是相距60里,在现今的南华境内设沙却驿(今沙桥),往东有吕阁驿(今楚雄吕合)、路甸驿(今广通),往西有普棚驿(今祥云普棚)、云南驿(今仍称云南驿)。

古步驿道上的运输一般是人背马驮,运输量大的有马帮。驿道官民共用。在现今的南华县境内,茶马古道和古步驿道是重合在一起的,它属于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个组成部分。现今,南华县沙桥镇天申堂尚存一段古步驿道,当地人将它称为“茶马古道”。此驿道全长220米,其中,从下往上依稀可辨的有65米,保存非常完好的有75米,部分损失的有15米,保存相对完整的有65米。驿道的宽度多在1.90米左右,最宽处2.42米。按1米等于3尺计算,宽度是5尺多一点,与秦朝的“五尺道”,汉朝的“南夷道”和“西夷道”在宽度上基本吻合。

南华县境内的这段古步驿道全部用青黑色的石块人工俯就,处于中部的石块上留有被无数的马蹄踩成的深深凹印,足见此驿道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整段驿道由下而上在青松树下向前延伸,置身其间,“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感觉油然而生。

此外,“蜀身毒道”与南华县是擦肩而过。在汉代,“蜀”指四川,“身毒”指印度。“蜀身毒道”就是从四川通往印度的古步驿道。经过路线为现今的成都、西昌、永仁、大姚、姚安、弥兴、大河口、普棚、祥云、大理、保山、腾冲、密支那、印度。

据史料记载,知道“蜀身毒道”存在最早的人是汉朝的张骞。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商人自身毒(今印度)转售至那里的蜀布和邛杖后,知道汉朝的南方有通身毒的道路。汉武帝听了张骞的汇报后,就派出王然等使臣到昆明,请滇王尝羌帮助打通身毒道。但是,当滇王国和汉朝使臣到达今大理时,遭到了当地部族的强烈反对,身毒道未能打通。后来,汉武帝派郭昌率军入滇,迫使滇王降汉,哀牢夷归附,并进一步依靠国家强制力打通了中国通往印度的驿道,逐步形成被现今的文人墨客们推崇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

需要说明的是:“滇洱道”和“蜀身毒道”的主干道虽然是在普棚驿汇合,但一般驿道却与这两条主干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滇洱道”上的南华、沙桥、苴力铺3个点都有通向“蜀身毒道”姚安点的一般驿道;楚雄、昆明等地亦有通往“蜀身毒道”西昌点的主干驿道。

由于通过南华县境的古步驿道东通江南丝绸之地、南达普洱茶山,西至外国缅甸印度,北连中原诸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南华县境内天申堂保存的这段古步驿道被人们称为“滇洱道”、“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西南丝绸之路”。

上一条:大中山自然保护区
下一条:青香松茸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