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红土坡镇人,现任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总经理,云南楚雄创承彝绣“妈妈制造”合作社社长,楚雄州彝族刺绣协会副会长,南华县旅游商品协会副会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兰英用彝族刺绣绣“党在心中”。2023年5月,丁兰英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时发表入选感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非遗传承人,更是孩子的母亲、打过工的农村妇女,我对农村群众就业增收的困难感同身受。所以当我自己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帮扶单位关心下发展的更好的时候,就想要帮助和我一样的农村妇女和特殊群体,希望带着他们一起通过刺绣增收致富,绣出精彩生活,实现民族彝绣,民族共绣,民族共享,美美与共。”
南华,古称镇南,意为祖国西南美丽的地方。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腹地、楚雄州西部,是连接滇池洱海的一片丰饶之地。在这片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二十多万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浓郁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把南华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彝族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绣女从小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针法主要有平绣、绉绣、缠绣和帖绣等数十种绣法。
丁兰英是南华县红土坡镇人,她用小小的绣花针,以绣娘的真情与刺绣技艺,团结众多姐妹,走出大山,搭建起致富大舞台。先后荣获云南省刺绣大师、楚雄州“彝乡名匠”、云南省“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高级手绣制作工称号。她通过彝族刺绣,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彝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2019年11月,丁兰英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5月,丁兰英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丁兰英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扶持对象名单。二十年来,传承培训交流足迹涉及云南省内昆明市(宜良)、红河州、大理州(南涧、巍山、云龙、漾濞)、玉溪市、德宏州(梁河)和楚雄州各县市。公司现在旗下有帮扶车间8个,有绣娘及工人2028人,其中,残疾工人绣娘78人。先后设计彝族服饰数百套,有传统彝族服饰、礼仪服饰、新娘装、中老年服饰、童装、校服、舞台装、左脚舞服饰、时尚与彝绣结合服饰,其中旗袍刺绣就有10多款。产品畅销丽江、大理、浙江、福建、上海、新加坡、日本、法国和东南亚等地,2021年,产值达1512万元。2019至2022年间,共开展彝族服饰制作、刺绣传承培训活动149期次,每期8至15天不等,其中,南华县96期次,遍及10个乡镇;楚雄州39期次;云南省14期次,共计培训学员10028人次。培训残疾人324人次。
岁移月迁,小小的绣花针,传承千年彝绣的美好文化。针线春天,布匹心有所属,巧手在天空绣出星星的亮。指尖密码,唤醒记忆翅膀,绣出民族共同富裕的霓裳。丁兰英全面掌握彝族服饰的制作技能,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具备结合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推陈出新,注重彝族服饰的制作技能的收集整理和人才培养,将彝族服饰的制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传播技能广、人员众多。丁兰英通过彝族服饰制作这一技能,一点一滴做起,团结广大妇女同胞、弱势群体和残疾人朋友,传承中带动大家勤劳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她在当地群众中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有较大知名度和重大影响,是当地群众公认的彝族服饰传承人和组织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彝绣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正是党的富民政策,让南华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走出“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蜕变之路,彝绣逐渐成为“野生菌王国”文化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