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紧紧围绕“小菌子、大产业”目标定位,坚持“藏菌于林,一片森林一片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结合全产业链聚集发展思路,聚焦野生菌产业,采取“一名链长、一条要素、一个部门、一套机制、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模式,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构建以野生菌为主的“云菌”产业体系。
培强主体链。挂牌保护优质野生菌加工企业,落实招商优惠、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政策,发展市场主体830户,培育深加工企业14户,认定“省级龙头企业”4户,开发速冻类、干制类、泡酒类、油炸类等野生菌加工产品120余种,野生菌产品附加值、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022年,全县野生菌加工率提高到30%以上,加工产值达23.5亿元。争取专债资金11.14亿元,整合财政资金1.2亿元,吸引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野生菌加工产业园、云南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中国野生菌产业研发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集野生菌新品研发、品牌孵化、主体培育、精深加工、产品交易、仓储物流及文旅产业为一体的野生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

赋能科研链。用科技赋能助力野生菌产业发展,成立李玉院士及院士团队工作室、南华野生菌研究院、野生菌大数据中心,建立野生菌基因库,加大以野生菌为原料的绿色食品、保健品、药品研发力度,全县注册食用菌相关专利21项、商标25件,“振彝”等5件野生食用菌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食用菌研究所南华分院挂牌成立,引领全县食用菌重大项目开发、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激活全县野生菌的研发资源,形成生产、加工、研发一体化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道路,在南华生产“世界一流、中国最优”的高端菌产品,着力把南华打造成全球知名的野生菌研发中心、重要的野生菌交易中心、核心的野生菌加工中心、权威的野生菌产业高地,实现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补齐真空链。先后出台《南华县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南华县2022年度食用菌产业奖补办法(试行)》《南华县金融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从基地规模、设施设备、品种品牌、生产销售、重大项目、金融政策六个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推行“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和“企业+农户+基地”等发展新模式,引进辛巴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投资主体,建设食用菌种植生产基地9个,形成以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全面填补野生菌季节性“空窗期”和加工产能“空档期”。2022年兑付菌奖补资金281万元,发放菌商贷1.7亿元,发展以羊肚菌、大球盖菇、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达3221亩,实现产值1.3亿元。

健全物流链。以县域商业体系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建成130个电商服务站(点),1个物流配送中心,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实现全覆盖,培育发展电商市场主体227户,培养电商人才220名,集展示、培训、服务、物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初具规模,开通“邮航”专线,全面打通了菌农与市场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南华新鲜野生菌12小时就可从“大山精灵”成为北上广深餐桌上的山珍佳肴,南华松茸、南华松露等优质野生菌产品远销欧盟、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实现野生菌线上销售额2.64亿元,占全县交易额的20%。
提升组织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托县内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楚雄名膳堂食品有限公司等野生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云南省野生菌产业联合体(联盟)”,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联合体”建设分拣包装车间,购置加工设施设备,打造全产业链抱团发展新模式。带动全县野生菌产业发展,延伸野生菌保育、采摘、保鲜、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促进野生菌经营主体沟通、交流、合作,强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推动野生菌产业朝着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通过“五个一”模式的推行,南华县菌产业潜力持续激发。野生菌产业“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好到优”,真正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特色产业”再到“支柱产业”的转变。菌产品赋能得以提升。达成了上山寻菌到入林采菌的量变,完成了菌资源优越到菌产品丰富的质变,更实现了雨季吃菌到日日品菌的自由。群众增收不只是找野菌入集,企业增产不再是收菌入市,各类菌加工产品随着“中国制造”的大潮畅销全国,名扬海外。菌品牌效应逐步凸显。近年来,南华县先后被认定为“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松茸之乡”“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食用菌)”,云南省“一县一业”野生菌示范县,“南华松茸”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华成为全国知名的野生菌餐饮、观光、科普、体验为主题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到南华吃菌”成为一种时尚,“吃菌到南华”成为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