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马街镇位于东经100°45ˊ43〞~100°57ˊ34〞、北纬24°44ˊ36〞~24°57ˊ21〞。地处南华县城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镇毗邻,西与兔街镇接壤,北与五顶山乡相连,镇政府驻地马街距县城165公里,海拔1850米。山地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山高箐深坡陡。以北亚热带气候为主。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多东南风,雨水集中;冬季干旱较寒,多偏北风,全年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日照时数2403.5小时,积温5410度,年总辐射149.7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00~9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国土面积178.36km2,全镇有耕地面积15584亩,其中:水田2572亩、旱地13012亩,有林地面积162921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烤烟、畜牧业和林业是全镇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镇党委下设14个党总支,44个党支部,有党员1037名。

【行政区划】马街镇辖后山、威车、波罗、锈水塘、官上、诸葛营、沙坦郎、马街、法空、缴板、平掌子、龙街、唐家13个村委会136个村民小组244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2024年末,全镇共有4300户农户17245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民风善良而淳朴,文化多彩而绚烂,古老的彝族服装色彩斑斓,三弦、小调美丽而动听,吹喇叭、打陀螺,民间活动有趣而多彩。


【资源特产】2024年,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播种粮油作物1.82万亩、经济作物1.56万亩。持续巩固好烤烟的支柱地位,全镇种植烤烟4090亩,收购烟叶54万公斤,上等烟比例60.53%,均价32.18元,实现烟农收入1737.96万元。在立足20万亩核桃、1.2万亩花椒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种植贡菜435亩、小米辣648亩、荷包豆481亩、芒果480亩、柑橘375亩、牧草5775亩;打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300亩。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出栏1.73万头、0.27万头、1.56万只、23.35万羽。以红花、龙胆草为重点,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10113亩,成立马街镇首个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李林玉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以科技赋能马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沙坦郎茶叶和诸葛营花椒连续4年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缴板野生菌和诸葛营红花连续2年通过有机产品认证;马街沃柑,波罗村鸡枞、龙胆草,沙坦郎核桃成功通过第1年有机产品认证;创建诸葛营红花、法空荷包豆2个州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完成红花籽油成分检测及亚油酸测定。




【经济状况】202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03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9元,同比增长6%;盘活资产资源资金237.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23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完成烟叶税382.35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96亿元,增长11.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09亿元,增长4.3%。紧扣政策导向、集中力量主攻重点项目建设,全年争取实施项目10个,总投资6723.02万元。牢固树立全镇“一盘棋”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引进来”力度,开展“点穴式”招商,完成招商引资出数1.1亿元,策划包装重点招商项目及储备项目5个。
【生态文明】深入学习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县10乡镇率先完成3个示范村、47个示范小组、54个一般小组、3113户农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治理率为100%;农村厕所革命成果不断巩固,村庄卫生保洁收费制度和“一角钱”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收运设施不断完善。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不断加强水源地巡查保护、规范河库管理,林政资源得到更好的管护和利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和礼舍江流域生态修复正在有序推进;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省级审查。完成2023年耕地流出整改75.62亩,整改率达102.30%;实施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214.8亩;实现耕地保有面积36351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面积13965亩,分别超额完成1642亩、459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