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紧扣南华县“世界野生菌王国、全省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滇中城市群楚雄副中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州县党委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增长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全县人民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开局良好,有力促进全县劳动就业稳定。
据统计,上半年全县全部“四上”企业(下同)从业人员达830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76人,同比(下同)增长6.1%。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8281.9万元,同比增9.1%;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352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
一、“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情况
(一)从业人员变化的特点。上半年,全县“四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为8309人,比上年同期(下同)增加476人,增长6.1%。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等用工人数平稳增长拉动从业人员增长。
从分行业门类看:从业人员“九增二减”,总体呈增长态势。“九增”是:采矿业367人,增长4.3%;电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70人,增长52.2%;建筑业2104人,增长1.2%;批发零售业772人,增长1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72人,增长26.3%;房地产业680人,增长30.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30人,增长15.1%;教育116人,增长123.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5人,增长1.6%。“二减”是:制造业1238人,减少17.9%;住宿餐饮业480人,减少10.1%。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县“四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达18281.9万元,增加1525.3万元,增长9.1%。
分行业门类工资总额情况:采矿业达2203.8万元,增长21%;制造业3206.3万元,减少10.6%;电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307.2万元,增长47.7%;建筑业3797.6万元,增长17.2%;批发和零售业1274.4万元,增长1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549.2万元,增长10.6%;住宿和餐饮业862.7万元,减少11.3%;房地产业2100万元,增长34.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55.7万元,减少11%;教育业255.5万元,增长160.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6.4万元,增长20.9%。
(三)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县“四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23526元,增加1916元,同比增长8.9%。
分行业门类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采矿业为59886元,增长16.4%;制造业24588元,增长2.3%;电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43268元,减少12.6%;建筑业18007元,增13.7%;批发和零售业16508元,增长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591元,减少6.2%;住宿和餐饮业17973元,减少1.5%;房地产业33926元,增长10.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337元,增长33.1%;教育业22026元,增长16.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985元,增长28.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岗位压力增大。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的,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二是受国际疫情的影响,商品出口下滑,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压力加大;三是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直接造成县内就业岗位压力增大,就业岗位的不足与就业人数增长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行业平均工资差距较大。在国民经济19个行业分类中,上半年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是:采矿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9886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3268元;房地产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3926元。平均工资较低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分别为16508元、17973元和18007元,可见行业间差距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稳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省州县党委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增长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消除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稳定,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在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受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要严格落实企业用工保障和稳岗补贴政策,积极研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并积极鼓励自主择业和创业,创新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努力促进社会劳动力多渠道充分就业。统筹规划,积极引导,鼓励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为个人和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继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各类劳动者就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防止新的下岗人员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