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灵魂。在全国56个民族中,彝族服饰被公认为是样式最多、色彩最鲜艳。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彝族女子善长刺绣,五彩斑斓的服饰显示着精深的刺绣技艺。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做工精美的飘带等,都显示着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

彝族妇女几乎将闲暇时间都花在绣花上,因此她们个个都是绣花巧手,她们“靠山绣山”、“靠水绣鱼虾”,飞针走线,绣出幅幅精美图案,把各自对美好事物的诠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融入具有独特审美的指尖艺术之中。



在历史的长河里,刺绣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从未停止过。绣娘们凭借其聪明才智,用一针一线一布加以变化,将生产生活缝在一针一线里,创造出了多样的针法。


五街传统彝绣的绣法有平绣、扣花绣、滚绣、扣边绣、贴纸绣、插绣、贴布绣、十字绣、锁边绣等10余种。在彝绣众多的绣种中,打籽绣深受五街群众追捧。

拿起绣花针,迤黑地村委会段家村民小组鲁七玉一绣就是30多个年头,说起彝绣,淳朴羞涩的她变得滔滔不绝。


“打籽绣就是把每一针的丝线绕成小疙瘩,把这些小疙瘩一针一针绣在一起,就可以了。”
“我的打籽绣就是鲁嬢嬢教会的,打籽绣的特点是结实耐磨,颗颗都是饱满均匀,非常有立体感。目前掌握这个绣法的人不多,花费的时间长,因此价格也相对偏高,我学会了这个手艺,也可以多一点收入。”在鲁七玉家旁边的年轻绣娘鲁菊香说。

说话间,鲁菊香在自家经营的商铺前飞针走线,不一会一朵花的雏形就跃然布上。

鲁七玉说,“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彝家姑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缝布鞋。我从长辈那里学来技术,现在也会把我学到的技术教给想学的人,将来她们也会教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希望能把我们五街的彝绣永远传承下去。”

彝族女性从小便学习刺绣,但基本都是自绣自用。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祖祖辈辈传承的技艺逐渐走出“深闺”,被更多人所熟知、喜爱,更多的人将彝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穿戴在身,成为推广彝族传统文化的“名片”。



指尖的花朵通过代代的传承,必将花簇锦攒,傲雪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