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  引  号:nhxfpb-/2024-0620003 公文目录:消费信息 发文机关:南华县乡村振兴局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2024年上半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促农增收成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0日

2024年上半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促农增收成效



2024年上半年,南华县和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全州2024年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会议暨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校地双方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东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两所高校根据“南华所需,学校所能”,依托高校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和资金,有力有序推进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

一、切实加强校地沟通交流。上半年,东南大学学校党政领导、专家学者6次127人次赴我县考察调研帮扶工作,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选派6名研究生开展支教工作,邀请专家学者为南华县培训基层干部、各类技术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25期510人,在南京成立“南华客厅”,并举办了南华县招商引资推介会,并帮助引进企业8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党政领导、专家学者2次13人赴我县考察调研帮扶工作,选派3名研究生和3名退休教师开展支教帮扶工作,持续投入资金支持开展校地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二、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东南大学计划继续投入资金350万元,在南华野生菌产业园区建设南华县南华彝绣文化体验中心,成立彝绣产业帮扶专家工作站和南华彝绣文化驿站,从彝绣技能培训、彝绣馆建设、产品设计、品牌打造、订单引入等方面,倾力帮助南华彝绣产业发展。继续举办“东大杯”彝族刺绣技能大赛和“南华彝绣展”,让南华彝绣走上大舞台、亮相大城市,实现“小小绣花针绣出致富大产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划投入资金25万元,支持红土坡镇建设巨菌草种植基地700亩,带动农户发展肉牛养殖。

三、全力支持各类人才培训。东南大学投入25万元,支持南华县举办基层党建培训班1期,把党建工作成效落实和体现到促发展、护稳定、惠民生上来;举办彝绣技能培训班,培训高端绣娘100人,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出村就能在当地增收致富,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开展电商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各类企业电商人才150人,以电子商务助力县域产业振兴。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持续推进校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实现博士研究生招生突破;组织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技术人员等群体,持续开展思想理论和实用技术等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计划在南华县10乡镇举办10期收家理物、居家养老护理、绿化保洁等实用技术培训,合计培训500人;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1期150人,青年创业就业培训班10期800人,彝族刺绣技能培训1期50人。

四、全力支持开展消费帮扶。全力帮助销售、宣传、推介南华农特产品,据统计,上半年两所高校直接从南华县购买农特产品300万元,通过推荐校友企业直接购买、帮助上架教育部E帮扶平台、农业银行惠农商城等模式帮助销售农特产品300万元,让南华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南华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五、典型经验(案例)和创新性做法。今年以来,两所高校持续动员和争取各方面力量,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利益问题入手,在扶志、扶智双向发力,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和经验。

(一)彝绣帮扶,一针一线绣出“小康”幸福花。彝绣产业帮扶作为东南大学定点帮扶的重点内容,东大致力于探索高校帮扶新模式。东大始终坚持以文化发展助力“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抓住“1”个重点、创新“2”个模式为特点,积极探索彝绣产业帮扶的高校模式,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抓住“1”个重点。以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构建带贫机制,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进彝绣产业就业帮扶。目前南华县彝族刺绣产业不断壮大发展,有效带动全县农村绣娘6000多人就业,全县彝族刺绣产业营业额达25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其中,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共计带动1678人就业,固定绣娘的工资平均每月在3600元左右。绣娘陈筱翠说:“我参加了传承‘指尖艺术’彝族刺绣培训班,我掌握了刺绣技能,并加入了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实现了就业,月平均收入可达4800余元,让我能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老人,还有了收入,这是之前我从不敢想的,我一定好好运用这门技艺让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二是推进彝绣产业帮扶基地建设。在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建立南华县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云南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云南楚雄创承彝绣合作社、楚雄技师学院培训中心——南华彝绣培训基地、云南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三是推进彝绣龙头企业帮助弱残。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累计培训妇女1222人次,残疾人237人次,带动残疾人就业300余名。在楚雄州评选的100名残疾人优秀绣娘中,南华县有25名,每名残疾人绣娘获得1万元的创业补助金。四是推进帮扶车间逐年增加。继2020年东南大学投资50万元建立了南华县第一个乡镇彝绣帮扶加工车间,东南大学立足南华县县情,携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机场集团先后在龙川镇、马街镇、兔街镇和红土坡镇依黑么村建立了“南华七彩彝绣扶贫车间”,目前各扶贫车间都在有序运营中。南华县辖6镇4乡,5个扶贫车间覆盖了全县一半地区,“一个中心、多个分部”的扶贫车间模式,发挥龙头作用、辐射偏远乡村,形成“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而且提升了乡村文明和村级治理水平,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创新“2”个帮扶模式。一是创新“高校结对、校企地联合帮扶”新模式。东南大学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精准对接文化产业帮扶需求,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协同政府支持,汇聚政策、智力、资金等资源打好“组合拳”,提高了帮扶效率和质量。二是创新“龙头企业+车间+绣娘+订单”的带贫模式。东南大学注重企业与绣娘的利益链接机制,龙头企业拿到订单后,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将全部订单分配给各个扶贫车间,按照绣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按劳分配,保障了绣娘的权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实践证明,利用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彝绣文化资源,携手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共同开发、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传承保护了民族优秀文化,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既推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让村民增加了收入、富裕了生活,同时在精神文化层面有更多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小小巨菌草,成就群众致富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紧紧围绕助力产业振兴,积极争取引入社会企业力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25万元,持续帮扶南华县罗武庄乡三家村、红土坡镇龙潭山村引入实施巨菌草种植及加工项目,为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提供了重要动力。目前全县已辐射推广巨菌草种植面积2000余亩,全年将实现饲草产量20000吨以上,实现生态喂养8000头肉牛以上,带动1000余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成功为南华县探索出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巨菌草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