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  引  号:nhxfpb-/2024-0704003 公文目录:乡村振兴成果 发文机关:南华县乡村振兴局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南华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

南华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



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华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激发脱贫村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

一、聚焦“责任落实”,倾力抓统筹

1.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持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和《云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调整充实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10个乡镇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建立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责任,部门各负其责、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2.强化统筹调度。坚持对衔接期各项工作按月定期研究调度制度,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组织召开指挥调度会议1次,乡镇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指挥长每2个月深入乡镇开展指挥调度1次,乡镇每半月开展1次监测帮扶分析,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有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决策部署,听取村委会和定点帮扶部门工作开展情况,研究方法举措。3.强化挂联帮扶。全面落实“处级领导挂联乡(镇)、部门定点帮扶村(社区)、干部职工帮户”要求,3名州级领导联系全县,32名处级领导分别挂包10个乡镇和32个行政村,中央、省、州、县106家部门单位挂包117个重点村,3457名干部与758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结对全覆盖。4.强化监督管理。年内先后3次组织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行业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检查组,分片区对10乡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经营性项目资产运营情况、衔接资金(涉农整合)管理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明确整改时限,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二、聚焦“政策落实”,竭力抓稳定

1.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全面指导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印发《南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南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南华县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南华县2023年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及任务措施》《南华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办法》等文件,控辍保学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更有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均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目标要求,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逐年提升。2.保持因户因人施策。制定《南华县大兴调查研究促群众稳定增收工作方案》,采取各乡镇指挥部统筹,县处级领导带队,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全覆盖走访调研全县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全面摸清家庭基本情况。制定下发了《南华县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科学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帮扶工作方案》《南华县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帮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4年)》等,结合农户实际情况,将所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精准分为自主发展、开发式帮扶、社会保障兜底3类,分层分类管理精准帮扶。筹集防返贫基金60余万元,对突发洪涝、火灾、车祸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农户,实行“多帮一”措施,整合所有资源,建立县、乡、村三级主要责任人联系帮扶机制,汇集力量兜住底线。3.健全群众增收措施。明确和出台产业帮扶措施和意见,制定和完善《南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专项行动方案》《南华县巩固拓展产业帮扶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南华县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实施方案》《南华县2023年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措施》等文件,建立健全产业帮扶制度体系,持续提供稳定增收的政策支持。

三、聚焦“工作落实”,全力抓推进

1.返贫监测帮扶全面落实。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网络机制,推动基层干部线下网格化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相互协同,抓实抓细动态监测帮扶和集中排查工作,在帮扶介入上突出抓“早”,操作程序上突出抓“简”,风险消除上突出抓“实”,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不断夯实返贫致贫防线。2.特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按照“五个一”产业发展思路,做好“土特产”文章,落实联农带农机制。“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稳步推进,封山育菌和人工食用菌种植面积增加,建成全州最大的连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规划建设萝卜产业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色更足。打造出两旗海生态景区、锦绣城特色商业街、雨露蘑菇小屋等多个融合发展“矩点”,特色民宿、露营地等新兴业态实现从无到有,兔街“村晚”入选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示范点,文旅融合稳步推进。坚定不移推进彝绣产业发展,全国首家彝绣研发中心“至善彝绣馆”落户南华,七彩彝绣获评全国美丽工坊、省级非遗工坊、省级一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4件绣品在法国举办的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闪亮登场。成功举办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云南省乡村振兴局主办的乡村工匠(刺绣、银器制作)职业技能试点比赛暨乡村工匠遴选分类项目云南座谈会和以“千年指尖技艺·绣出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首届彝绣文化周系列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栏目及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外文频道《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央媒作了宣传报道。3.稳岗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坚持动员外出务工、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回引人才返乡创业“三向发力”,实现有稳定劳动力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家庭至少1人长期外出务工有收入。4.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更可持续。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2874人,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67人,搬迁脱贫家庭有劳动力及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全面清零。在安置点组织进城安置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民族刺绣培训班2期240人,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112人。引进南华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及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2家企业,建成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63人,真正使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及时理顺了搬迁对象转入迁入点的党组织关系,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小区形式对安置点进行网格化管理,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5.农村发展基础持续厚植。2023年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道化路项目建设,共涉及39个30户以上自然村,全县行政村通客车率100%,通邮率100%。建成并投入使用5G基站136座,10乡镇政府所在地开通5G信号。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工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村级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363名,“头雁”效益发挥更好。6.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序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个、绿美村庄1个,州级绿美村庄133个。雨露乡雨露村被列入中国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雨露村花树大村列入全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创建名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9条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县城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成功创建省级“绿美社区”1个。物业服务融入社区治理新体系,完成“红色物业”示范建设2个点6个小区。河湖“清四乱”“河长清河”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龙川江南华段被列入全省2022年50个绿美河湖标杆典型。

四、聚焦“成果巩固”,着力抓成色

1.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73%、96.78%和94.68%,压紧压实“双线四级六长”责任,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人数实现动态清零。2.健康帮扶政策全面贯彻。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22106人,参保率达95.5%,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9548人,参保率达100%。3.住房全面保障。扎实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工作,切实抓好低收入群体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工作。4.饮水安全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累计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80件。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动态核查长效机制,定期对全县群众的饮水现状进行排查,加大水质监测力度。5.兜底保障水平逐步提升。定期比对筛查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社会兜底保障变化预警信息,兜准、兜住、兜牢民政帮扶对象,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6.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出台《南华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南华县2023年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动脱贫户和易返贫致贫户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轮子”一起转。7.帮扶成效更加显著。沪滇双方党政代表团各开展互访1次,互派处级、科级领导各1人交流锻炼,组织100名基层干部赴上海嘉定开展2期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劳务对接实现帮扶就业397人;东南大学培训1250人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培训980人次,人才帮扶成效更加显著。实现东西部消费帮扶5029万元,其中销往东部地区679万元,销往上海市285.5万元。两所高校采购南华县农副产品价值564万元,消费帮扶额度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