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县畜牧业呈现“生猪稳进、家禽转型、牛羊承压”的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猪存出栏情况:6月末猪存栏14.4万头(同比+1.99%),能繁母猪存栏1.26万头(同比+6.32%),产能储备合理。上半年出栏7.29万头(同比-8.34%),猪肉产量6472吨(同比-8.34%),出栏下降主要受市场价格波动和部分养殖户主动调整产能结构的影响。
(二)家禽存出栏情况:6月末家禽存栏129.5万只(同比+0.53%),上半年出栏91万只(同比-5.05%),肉产量1546吨(同比-0.19%)。
存栏结构:鸡存栏125.78万只(同比-0.03%),蛋鸡存栏45.88万只(同比-6.67%);肉鸡存栏79.9万只(同比+4.23%)。
出栏情况:鸡出栏88.68万只(同比-4.52%),蛋鸡出栏19.07万只(同比-0.09%),肉鸡出栏69.61万只(同比-5.67%)。蛋鸡出栏调整较小,反映其侧重蛋品生产。
肉蛋产量:家禽肉产量1546吨(同比-0.19%),其中蛋鸡肉(+4.97%)、鸡(-0.03%)、肉鸡(-1.33%);禽蛋产量同比增长113.62%,印证蛋鸡养殖向蛋品生产倾斜。
(三)肉牛存出栏情况:6月末牛存栏5.28万头(同比-7.29%),上半年出栏0.86万头(同比-6.05%),肉产量11190吨(同比-3.41%),呈现存栏、出栏双降态势。
(四)羊存出栏情况:6月末羊存栏9.85万只(同比-8.37%),上半年出栏3.31万只(同比-8.33%),肉产量587吨(同比-5.32%)。其中山羊存栏9.83万只(同比-8.33%),出栏3.31万只(同比-5.84%),肉产量586.6吨(同比-5.3%),存栏、出栏及肉产量同步下滑。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生猪出栏量随价格波动剧烈,中小养殖户缺乏专业市场分析能力,产能调整存在“跟风”现象,如部分养殖户因短期价格下跌盲目减栏,加剧出栏量下滑。家禽中肉鸡存栏增长但出栏下降,反映养殖计划与市场需求节奏错位。
(二)家禽品种发展不均衡。蛋鸡养殖过度侧重蛋品生产,禽蛋产量激增113.62%,若后续市场需求跟进不足,易引发蛋价下跌风险。
(三)肉牛、羊产业支撑不足。一是成本压力大。饲料价格上涨(如玉米、豆粕涨幅超10%)叠加养殖周期长(肉牛育肥周期约12-18个月),散户养殖积极性受挫,导致存栏持续下降。二是规模化程度低。肉牛、羊养殖以散户为主(占比超70%),良种覆盖率不足30%,单产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抗风险能力弱。
(四)产业链协同性差。蛋鸡禽蛋产量激增但深加工率不足5%,鲜蛋销售依赖传统渠道,附加值低;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对接松散,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易出现“卖难”或“压价”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产能调控:构建动态平衡机制。建立“生猪-能繁母猪”产能预警模型,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当能繁母猪存栏高于正常保有量105%时,取消补贴、引导压减产能;低于95%时,加大贴息贷款、保险补贴力度,鼓励补栏。对牛羊产业,推行“养殖规模与草原载畜量动态匹配机制”,结合草原监测数据,每年调整养殖规模,推广“种草养畜+舍饲圈养”模式,培育标准化牛羊规模场,示范带动产业升级。
(二)链条延伸:补齐加工流通短板。招商引资聚焦肉类、禽蛋深加工,重点引入牛肉干、预制菜、蛋制品加工企业,建立深加工生产线,提升畜产品加工率。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在乡镇建设冷链集配中心,推广“养殖基地+冷链车+电商平台”模式,拓宽产品销售至州内、省内市场,降低对本地市场依赖。
(三)风险防控:筑牢双线保障网。强化疫病防控,充实村级防疫员队伍,落实“先打后补”疫苗补贴,实现规模场疫病防控全覆盖。建立市场风险对冲机制,推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禽蛋“收入保险”,覆盖更多规模场;鼓励养殖主体参与期货套保,锁定玉米、豆粕采购成本,稳定养殖利润。
(四)品牌培育:打造特色畜牧名片。挖掘“高原生态畜牧”优势,培育“南华生态猪”“山地放牧羊”“森林鲜蛋”等区域公用品牌,举办“南华畜牧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节”,利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推广特色产品,力争品牌产品销售额占比拉升一个新的高度,提升产业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