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顶山乡位于楚雄州南华县西南部,内辖6个村委会,乡内居住着汉、彝、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85%,属于“人口小乡,民族大乡”。今年以来,五顶山派出所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要求,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竭尽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安宁,全力谱写新时代“枫桥经验”。
建设红色“聚心桥”
通过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有力促进派出所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两个作用”的发挥。将党建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全过程和队伍建设的各方面,确保党建与警务、队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做强党建,筑牢忠诚警魂。组织全所民辅警认真学习,强化队伍纪律作风建设,开展警营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以“三会一课”为载体,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派出所工作的始终,突出典型选树,激发广大民辅警的工作热情。
做实警务,完善工作机制。以党建工作引领辖区警务,依托党建网络,完善警务工作内容,通过党建和警务工作的高度融合,推动警务工作更上台阶。
做好防范,织密防控网络。大力整合辖区各类视频探头及信息化资源,提高警务科技含量。狠抓队伍建设措施落实,进一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提升团结力、战斗力。整合辖区保安力量、社区工作人员等治安积极分子,实现“处处见警、时时联动”,最大限度预防案(事)件发生,实现辖区平安。
铸就群众“安心桥”
树立“主防”理念,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的理念,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确保“平安不出事”。联合多个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开展“九小场所”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确保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街面见警率、震慑力,依托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社会面巡逻防控。
强化“主防”举措,以“平安城市”监控为支撑,筑牢街面防控网、农村防控网、边界查控网“三层”治安防控体系。由于五顶山特殊地理位置,南景线横穿辖区,干柳线、水弥线、大力线等主要交通干线贯穿辖区村委会和村小组,为预防盗窃等违法犯罪发生,五顶山派出所坚持巡逻、定时排查等工作机制,为辖区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夯实“主防”基石,以常态化打击整治为牵引,深入组织开展“平安系列”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向高发案亮剑、向多发案宣战,在不断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打击力度的同时,强化对中小案件的研判工作,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近年来,“平安系列”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成效凸显,预防打击犯罪工作在彝州山区派出所名列前茅。
搭建服务“同心桥”
护民利。以服务群众为中心,牵头多方力量,通过开展群众说事、警民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量收集掌握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等治安要素,以“群众有呼声、有困难、有需求,我们要到位”的群众工作思路,构筑民心基础,走实群众路线。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拓宽各类服务渠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惠民生。推出错时服务、延时服务,特殊人群“预约办理”,“上门服务”, 开展“周末办证”等便民举措,对于有紧急、特殊情况的办事群众,开通“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的暖心服务,让户籍窗口切实起到警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拉近基层民警与群众间的距离,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构筑共治“连心桥”
一站受理。全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联合司法所、综治办、村委会等职能部门联动,形成共治合力,高效化解矛盾。开展纠纷摸排、源头化解工作,建立点对点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一网防控。紧盯群众的“生活琐事”,聚焦“邻里小事”,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隐患排查工作,切实做到把大事难事做稳妥,把小事易事做精致,将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专人回访制度,对已调解纠纷进行回访,确保调解效果。近年来未有“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发生,赢得了辖区群众好评。